“最喜欢过中国年!”三个中澳合璧家庭的龙年春节,不一样的年味体验(组图)
“爆竹声中一岁除”,澳洲的春节虽然也算热闹,但总归不那么原汁原味。
对中西合璧的家庭来说,他们跨越的文化壁垒显然更多,也更不易。他们努力营造的年味,却别有一番风味。
“中国人不管走到哪,跟谁在一起,都要热热闹闹过年。”她们说。
“我老公最喜欢过中国年”
Rita Song一家人迫不及待加入悉尼唐人街大年初一的贺新春活动中,这是他们这个小家庭每年的期待。
“我老公最喜欢过中国年了。”先生David是土生土长的悉尼本地人,两人在世界的尽头——塔州读书时相识,如今混血宝宝已1岁多。
David对中国新年甚至中国文化的偏爱,其实从父母一辈就开始了,这得益于悉尼浓厚的多元文化氛围。
“他刚出生不久、还在摇篮里时,父母就带他去吃早茶;每年过年,他们家都会去吃中餐,全家筷子用得特别溜。”
为了遵循中国传统,婆婆甚至每年春节还为全家人准备红包。给Rita的红包里专门加了崭新的澳元现钞,其他人的则是彩票,这让她觉得暖心。
全家人边看春晚边包饺子(图片来源:供图)
Rita是山东菏泽人,作为孔孟之乡,那里的春节保留着很多老一辈传统。
“我们家里过年要给长辈磕头、发红包、贴财神、迎灶王爷、包饺子什么的,气氛特别浓。”Rita把“贴财神”这个传统带到了自己的小家庭,她笑称David很是笃信。
每个春节,他都会双手合十,在财神爷画像前虔诚祈祷。
Rita夫妇贴对联(小红书、抖音账号:大可爱一家在澳洲)(图片来源:供图)
今年过年最特别的是,Rita的父亲朱先生也在年前抵澳,与女儿女婿团聚。
他专门从山东带来了春联和福字,还会带着大家包饺子。
“平安富贵全家福,吉祥如意万事兴。”Rita说,看到这幅对联,仿佛一秒回国,“中国人不管走到哪,跟谁在一起,都要热热闹闹过年。”
“年味远不及国内,挺心酸的”
“我俩别别扭扭看了半小时春晚,最后还是给关了,”24岁的珀斯华人姑娘Emma Lu告诉记者。
这是她和西人伴侣一起庆祝的第一个中国春节,“他因为我,才去了解中国文化。”
Emma除夕夜包的饺子(图片来源:供图)
除夕必须要看春晚,Emma觉得,“没看春晚的年不完整”。不过,文化差异最终卡在这个点上了。
“我一边看一边给他解释,他很努力想弄明白,可最后还是不行,只能放弃了。”
Emma还尝试拿出另一个习俗,除夕夜,在自己和伴侣的枕头底下放点现金,寓意来年财运滚滚。不过,这也让伴侣一头雾水。
Emma给家人拜年的视频(视频来源:受访者提供)
“国外的春节再怎么过,年味也远不及国内。我家餐桌上是中西合璧,在海外的华人,自己努力营造气氛吧。”她说,觉得有一点小心酸。
Emma属龙,今年是本命年。包了牛肉饺子、看了春晚,可心心念念的还是家乡青岛的鲅鱼馅饺子、虾爬子。
“明年我们会一起回国过年,”她的伴侣很是期待。
“我们今年才算好好过了个年”
来自安徽的张女士已旅澳8年,她说今年春节是她过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圆年。
两年前,遇到了现在的先生、本地人Greg,她终得彼岸。50几岁的女人,提起那个他,便发出银铃笑,似是回到少女时代。
去年,张在工作中悄然度过农历春节。上周,还是60岁的Greg提醒了她,“今年我们是不是要好好过一下农历新年啊。”
本以为过年文化不能提起他的兴趣,没想到反倒是对方张罗起来,这令她心生欢喜。
张女士的丈夫在除夕夜包饺子(图片来源:供图)
“他学着包饺子,我们年夜饭的饺子都是他包的。”
对这对跨文化夫妻来说,最难逾越的是那条“鱼”。中国人的年夜饭餐桌上必须有条整鱼,寓意“年年有余”。
“他很喜欢吃中国菜,但吃不了辣,也不会吃整鱼,因为有鱼刺,所以就不做了。遗憾是有的,但心意到了就好。”
这个中西家庭在龙年除夕的餐桌上,无鱼却有爱,自得另一种圆满。“我们今年才算好好过了个年,一个真正属于我俩的新年,”张说。
(记者 艾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