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前排坐了20年的她,到底什么来头?(组图)
曾经辗转八千里路的所有风尘,最终都化作了漫天的星辰…
春晚将至。
关于春晚的记忆,是一代人的温暖印迹。
印象里,有不少人令我们念念不忘。
比如赵本山,比如赵丽蓉。
而观众席上,也有一个人,令许多人难以忘怀。
那些年,镜头扫到春晚的台下,总是会扫到观众席上的一位女子。
她着红衣。
齐耳蓬蓬头。
笑容明丽,姿态优雅。
一次坐在观众席,大家不会惊讶。
令人惊讶的是,她已经连续20年,就坐于央视春晚前排的座位上。
她到底是谁?
她就是靳羽西。
一个致力于让世界看到中国,也让中国看到世界的女人。
靳羽西,1946年出生于桂林。
1949年,随家人迁到香港定居。
父亲靳永年是画家,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从小教导她:
“永远不要做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因为人们只记得第一个,没人记得第二个……
想做什么就去做,即使是没人做过的事情,你都可以去做,因为你要做第一个。”
羽西与父亲靳永年
有人说,家风是最好的风水。
父亲的艺术修为,令她从小备受熏陶。
她明白了,什么是美,什么是极致。
而母亲与父亲相反。
她是一个眼光毒辣的投资人。
在母亲的翻云覆雨下,初到香港的靳家,很快发家。
所以,靳羽西也懂得了,人生是需要经济能力托底的。
“当我有足够的钱来付首付时,我就立刻买下了自己的公寓。
16岁时,靳羽西赴美求学。
她的东方风韵,迷倒了一帮异国人。
留学期间,她参加了当地华侨举办的选美大赛,当选“中国水仙花公主”。
“这是一场洗礼。
机会难得,却是孤独的。
在后台,每个女孩子都有一个换衣区域,所有女孩的父母、姐妹都在那儿。
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自己帮自己换衣服,就这样学会独立。”
这次比赛,刷新了她对“美丽”的认知。
追逐美好,从不是羞于启齿的事情。
而是一个不断创造自信、快乐的过程。
从那时起,她开始学着化妆。
当时,她并不知道,在未来的美丽新世界,她会成为一个“敢为人先的开山者”。
毕业后,她放弃音乐之路,回到香港。
她做过不少工作。
在酒店做公关。
和妹妹一起创立进口出贸易公司。
可到底都觉得,这不是她的兴趣所在。
因为有多年国外生活经历,她知道,其实西方,也在打量东方。
对东方有着自己神秘的猜测。
他们以为,中国人仍然梳长辫子,骑马上街。
靳羽西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她要用镜头,将真实的中国,呈现给世界。
此后,她在曼哈顿一家电视台做起了记者和主持人,开辟新节目,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手执话筒,侃侃而谈。
她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看见了东方。
1978年,靳羽西成立“靳羽西电视制作公司”。
打造节目《看东方》。
没钱,没赞助,没广告,她掏出所有积蓄。
团队人手不足,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策划、拍摄、编导到播出,全程跟踪。
她站在镜头前,一次次向世界讲述东方的故事。
有时,她走在草原;
有时,她置身于江南。
有时,她站在逶迤起伏的长城边;
有时,则一脸兴奋地向人们介绍着气势磅礴的紫禁城……
看东方,看见了东方历史的悠久,也看见了东方的活力。
《纽约时报》评价靳羽西:“很少有人能够把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融为一体,而靳羽西小姐凭她的智慧和风度做到了。”
美国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迈克 华莱士说:“靳羽西的《看东方》系列片给有线电视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荣誉”。
《波瑞》杂志称她为“全世界拥有最多观众的电视记者”。
《看东方》好评如潮,靳羽西一战成名。
节目整整做了12年,成为中西方传媒史上的一座独具意义的里程碑。
她让西方看见了中国。
也让中国看见了她。
1985年,她受国内邀请,制作《世界各地》栏目。
取材于25个国家,拍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经费捉襟见肘。
靳羽西想方设法,拉来品牌赞助,解决经费问题。
语言不通。
专业术语不懂。
她请来英语谈话专家,日以继夜地学习,提高英文的规范性表述能力。
羽西采访中国农民
1986年,央视播出了《世界各地》。
无数观众守候在电视机前,跟随靳羽西的脚步,去探寻、去了解地球另一端的奇妙多姿。
这部片子每周一集,播放了4年,拥有高达3.4亿的观众。
“在中西方隔阂近30年之后,靳羽西不仅推开了中国人看世界的第一扇窗子,也是推动了美国人重新发现中国的先行者之一。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靳羽西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第一人。”
因为贡献突出,她先后获得联合国等各项组织机构颁发的二十余个奖项。
包括“终生成就奖”“杰出妇女奖” “国际媒介交流奖”等。
在中国,她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所以,春晚予她以第一排观众席的嘉宾座位。
在这个位置上,她一坐,就是20多年。
20年间,靳羽西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也看到了九十年代的中国颜色太过单一,在黑、灰、白的色调里,她嗅到了事业第二春的气息。
靳羽西决定,进军美妆领域。
很难。
“如果说做电视的难度是一百,那么做商业的难度是一万。”
商业环境尚未完善,风险奇高。
但靳羽西并不打算“偏安一隅”:“我做了几千几万期节目,什么奖都拿过了,什么人都采访过了,我需要挑战一下自己。”
她说,她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贫乏与封闭,鲜有人去勇于尝试与释放自己的魅力。
她想帮助大家改变。
在她看来,美,是构成大千世界的核心元素。
追求美、展示美,就是享受生命的原动力。
1992年,她推出了“羽西”系列化妆品,引发了国内化妆热潮。
品牌一战成名。
九十年代的中国大街上,因为靳羽西,色彩越来越多,女性越来越靓丽。
她也成为了中国女性的“美丽启蒙人”。
外媒称她:“用一只口红改变了中国的形象。”
她却谦逊地说:
“我觉得我最大的成就,就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自己的看法,我们是可以改变自己的。”
她还举办选美大赛,消除人们对美丽的偏见。
同时,举办了多届“中美时尚慈善夜”,让美丽、财富、艺术汇聚一堂。
名媛、明星、富商都积极参加宴会。
有人来寻找商机;
有人来寻觅良缘;
有人则通过募捐释放爱心。
比如杨澜,就是在靳羽西的宴会上,认识她的丈夫的。
杨澜与老公吴征
遂己之愿,亦成他人之美。
这么多年,她不断跨界,创造奇迹。
而在有能力之后,她开始帮助弱势群体。
多年来,她先后为华东赈灾、公益活动、妇女大会、中国旅游年等项目进行捐款。
她努力为教育和未来投资。
她在北京大学设立了“靳羽西教育基金”;
在纽约亨特大学设立奖学金,鼓励赴美学习的中国后来人。
羽西回到家乡桂林建了小学
靳羽西曾感慨道:“每件事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没有人要我一定这样做。我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钱财,只是要做对我的人生有意义的事。”
她的人生曾风光无限,但也艰辛备尝。
她说过:一个人的一生,到底是不是成功,主要看人生的最后二十年,是不是身体健康,是不是经济独立,所爱之人是不是环绕在侧。
但这种成功,可遇不可求。
1990年,靳羽西和美国商界巨子马明斯结婚。
但两人结婚数年后,对方出轨。
两人和平分手。
此后,她再也没有结婚。
《欲望都市》里有句台词,这一生,最有意思、最具挑战、又最重要的关系,便是你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你囿于山川,还是厨房,天空还是樊笼,抑或受困于人生的某个阶段,世俗定义下的偏见。
先成就一份心灵的自洽与平衡,我们才能在衍生出来的其他关系上,在面对人生中的诸多课题时,做到进退有度,收放裕如。
哪怕这个过程,千回百转,痛断肝肠。
如今,她已78岁。
在本该颐养天年的暮年,没有子孙萦膝,没有金玉满堂。
但她依然涂着口红,戴着耳饰,穿上时髦的衣服,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时间可以伸缩和折叠,唯独不能倒退。你的鹤发或许是我的童颜,而我一次呼吸能抵过你此生的岁月。”
多年后,她还经常想起16岁时孤身赴美的勇敢;
想起曾经辗转八千里路的所有风尘,最终都化作了漫天的星辰……
因为挚爱一生,所以,从不畏惧岁月的围追堵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