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华人筹巨款,进口巨额设备,“一代人的心血在里面”……(组图)
大家猜一下,自从新西兰华人来到新西兰,有什么职业是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从事,时间跨度最长的?
回答“房地产中介”的可以自己进小房间了。
正确答案是:种菜!
新西兰华人literally从1840年代刚来新西兰开始就有做菜农,并且扎根,一直到今天,我们现在吃的菜,依然有很多是第n代华人移民家族种植的,即便他们的普通话说得不利索。
今天,新西兰媒体刊发一文,讲述一段华人在新西兰鲜为人知的历史。
图源:thespinoff
01
在苦难中成长
Howe Young曾经担任新西兰华人商业种植户联合会CEO。
他说,他从小就要去田里干活,但他并不喜欢被家里人拎去种地。
“上学对我来说是特别开心的事情,”他说,“那样我就可以不干活了。”小Howe抱着一捆新西兰大芹菜:
其他的种植户也都一样。
在没有其他人可供剥削的情况下,剥削亲人是移民能够生存的重要法宝。
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的华人种植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而且规模较小。
由于新西兰人那时候“不喜欢”中国人,因此被挤压到种植业、洗衣房这种耗时耗力的行业中,也是必然的。
长大以后的Howe Young依然在地里干活:
Howe Young说,他小时候就感慨,为什么自己每天要干活干到晚上9点钟,没时间做作业,而他镇上的那些同学,有大把的时间做作业,却不去做。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的40年代,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趋势变化。
第一个是农药开始普及起来,很多华人种植户英语完全不通,完全不知道农药该怎么用,市场价格又是多少。
第二个是战争开始了,战争开始后,新西兰作为同盟国,远离战线,所以承担了欧洲前线的后勤供应任务。需要运送大量军需前往战区,其中就包括蔬菜。
当时,新西兰政府找到了华人种植商,却发现他们都是一个一个家庭的散沙结构,难以派发订单。
于是政府就找到华社沟通,建议他们成立一个行业协会,通过行会和政府打交道,这样才能接下政府的单子。
就这样,最早的新西兰华人种植户联合会非常自然地形成了。
可以说,在这以后的一二十年,华人种植业才真正迎来一波黄金发展期。
02
筹集巨款买设备
新西兰华人历史学家Ruth Lam了解这段历史。
她说,新西兰政府知道华人种菜很厉害,但一直到联合会成立之后,新西兰政府才“终于有沟通对象了”。
历史学家Ruth Lam
那时候,仓库里堆的都是华人种出来的蔬果,源源不断运往战区。
规模扩大之后,相互联系和信息交流变得重要,未来及时普及行业信息,告知最新的化肥市场情况,到了1948年前后,首个行业出版物《侨农月刊》诞生了。
其后,到了1951年,在新西兰的华人种植户们筹集了4000英镑,从香港进口了一套完整的铅字印刷设备,包括常用的铅字,光铅字就一共有7000多个,重量超过1吨。
4000英镑在当时也是一笔巨款,换算成现在的购买力至少25万纽币!
这套设备到了新西兰之后,华人纸媒登时鸟枪换炮。妥妥地变成当时的精美印刷品了:
侨农印刷品和侨农铅板(左)
Danny Chan也曾经做过“小童工”,因为他爸爸要管《侨农》的文字,所以就拉他干活。
Danny Chan说,当时他还小,和他哥哥两个人都要做排版工。
“我爸爸写稿子,写完我负责从柜子里面把铅字挑出来,我哥哥把铅字排到版里。”
Danny Chan说,这个工作几乎每天要做,有时候要赶deadline,要做一整天。
Danny Chan年纪小,字认得也不多,还要经常让哥哥来找,哥哥也负责把字排到版里。
在这样的努力下,《侨农》影响力扩大。发行800多份,但绝对不止在种植户之间,而是在整个华人社区传播。
当时,新西兰没有其他中文出版物。
《侨农》慢慢承担起了华人唯一中文读物的任务,后来,不仅仅是刊登农业方面的信息,也开始慢慢加入了国际新闻和重大事件。
03
一代人的心血在里面
在六七十年代,新西兰华人社区又发生了一个转变。
许多华人菜农的孩子,在新西兰学有所成,他们已经长大,不愿意再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希望从事更体面更多样化的职业。
这样一来,一些传统华人菜农家族就“断档”了。
反映在商业上,华人种植户的总人数开始减少,但出现了一些华人种植大户,把周边的农地也兼并了下来。
这轮兼并之后,《侨农》传播信息的任务也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
1972年,在亏本运营多年之后,最后一期《侨农》出版,从此淡出了历史舞台。
//
历史学家Ruth Lam说,“我听说现在政府更改教纲,要加入更多新西兰历史、毛利历史的内容。”
她说,“那么,为什么不在新西兰历史教纲中,也给我们华人的历史留一个地方呢?”
她说,现在很多新西兰人不了解华人在新西兰的历史,根本不知道从1840年代开始,华人已经在为新西兰做贡献。
而对于这套珍贵的华人集资购买的方块字系统,由于长久不用,现在已经破破烂烂了。
但这里有一代人的心血。
在荒废了几十年之后,前不久好消息传来,这套铅字从一个农场大棚中被整理出来。
其后,这些铅字版本被送往惠灵顿。
在那里,这些铅字将被扫描存档,以求永久保存这些华人的记忆。
每一个铅字上划痕和磨损,都曾经讲述华人在新西兰的故事。
通过这种方式,也许能让这种讲述,永远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