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13岁女生跳楼自杀:凶手果然是它(组图)
霸凌,是这个春天里,一场又一场猝不及防的倒春寒。
邯郸13岁男生尸骨未寒,晋江13岁女孩又决然离去。
3月23日,福建晋江灵水中学,13岁女生小凡跳楼自杀。
自杀前,小凡给妈妈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妈妈,我的生命要终止了,我没有办法在灵水待下去了,霸凌我的人每天都过得这么开心,我心里好不舒服,每天去学校都要见到她,我感觉好恶心。
床上的衣服帮我洗干净寄给XXX。
妈,下辈子还当你女儿。”
啊?
妈妈接到小凡的微信后,赶紧询问女儿的下落。
但已经晚了,小凡已从租住处跳楼身亡了。
悲剧发生后,悲痛欲绝的妈妈从小凡手机上,找到了她给霸凌者隔三差五的转账记录。
从100元到300元不等。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小凡就被霸凌者前后敲诈勒索了1000多元。
班里的同学说,霸凌小凡的不止一个人。
小凡妈妈这才知道,长久以来女儿在学校遭受着如此可怖的欺侮和伤害。
如今,小凡的家人正以“敲诈勒索”和“知情不报”,向霸凌者和班主任讨要说法。
当地教育部门发了通报,但只字不提“霸凌”二字,只有礼貌且有失温度的“事件调查正在进行中”。
我打开手机,看到小凡妈妈在女儿学校门口下跪作揖、撕心裂肺的模样,心口忍不住一阵阵刺痛:
受害人一辈子活在阴影里,霸凌者却有着美好未来。
多少无辜少年的累累白骨,才能换来法律的迟疑进步。
而促使我下笔写这篇文的,是小凡妈妈的这句话:
事发2个小时前,她还和女儿一起吃了火锅,两个小时后,女儿就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为什么,刚才还活蹦乱跳的孩子,转眼间就阴阳两隔?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被霸凌至此,却不告诉家里的大人?
为什么,做错事的明明不是那个孩子,她却要用自杀惩罚作恶者?
这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藏着很多人对青春期少年的认知盲区——
★第一,养育青春期孩子,就是安住“少年气”。
因为这些年,和青春期孩子有关的悲剧特别多,加上我家14岁的孩子已迈进青春期,我在养育和书写中,会花很多时间,去观察青春期少年,也发现了青春期孩子身上最典型的特质是:
少年气。
少年气,有A、B两面。
A面,是青春,阳光,活泼,好动,不服输,爱较真,生机勃勃。
B面,是冲动,多变,易怒,情绪反复无常,容易瞬间崩塌。
人性“喜阳光厌黑暗”的弱点,让我们谈起“少年气”时,总是倾向于A面的论述,而对B面视而不见。
而少年气的B面,恰恰藏着养育中最重要的课题。
也是悲剧发生后,很多大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根源:
“我的孩子刚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自杀了?”
激素的旺盛分泌,让少年游走于悲喜两级,蝴蝶煽动一下翅膀,就会在他心中引发一场海啸,他一个猛子扎到了海水里,要么在搏击中习得勇敢,要么在沉溺中投降死神。
这,不是诗意的表达,而是需要直面的真相。
两个小时前还和妈妈开心吃火锅的晋江女孩,转眼间就自杀身亡;
两天前还和爷爷奶奶一起卖苹果的邯郸男孩,两天后就被霸凌致死;
前几天还说要回家过年的懂事孩子,转身走向了冰冷的河水中……
夺走他们性命的,当然是犯罪,是伤害,是抑郁,是恶魔。
只是,身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也要看见眼前那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经常处于剧烈的冲突和分裂中。
一件极小的事情,都有可能把他拽进剧烈冲突中,进而走向黑暗。
在《与青春期和解》这本书中,作者凯文·莱曼博士,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向大人们一再讲述:
脸上的一颗青春痘,同龄人的一个嘲笑,都能在青春少年心里爆发一座火山。
养育青春期少年,本质上就看见并安住他们的少年气。
陪他们在情绪高涨时回到地面上,在情绪低落时踱到阳光下,并在日复一日的练习和调试中,和他们找到平衡内心冲突的方法。
我们的孩子,不是一直都是我们头脑中的的样子。
它犹如一棵树,也像一盏灯,光影交错,忽明忽暗。
我们要做的,是看见他的全部,并陪他找到狂风暴雨袭来时的策略。
★第二,少年的秩序感,是由同龄人主导的。
不少青春期孩子给我来信,谈到性侵和伤害、霸凌与欺侮、早恋与烦恼,都有一个共同心理:
不愿父母知道,不想父母参与。
为什么?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被霸凌者敲诈勒索,却不和妈妈说?
为什么孩子在学校被熊孩子堵在厕所里殴打,却不和爸爸说?
为什么孩子被无赖骚扰纠缠,却不向大人求助?
“孩子,爱你的人,有权利听见你的呼救,也有义务营救你啊。”
一些惨案发生后,很多网友总是发出这样的呼吁,并在不解中质疑:“孩子都被欺负这么久了,家长竟然不知道,家长太不负责了!”
对,也不对。
对,是因为如果养育者和孩子的关系足够好,如果养育者足够细心,能通过蛛丝马迹发现孩子的异样,在和孩子沟通确认后,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孩子,事情可能是另外一种走向。
不对,是因为在青春期少年的秩序感里,同龄人的主导和认同才是王道,向大人求助(告家长,或告老师)反而是破坏秩序的懦弱证明。
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青春期少年,不愿向父母和老师求助,不一定是父母不合格、老师不负责,而是他们怕在同龄人面前证明自己怂包和懦弱。
这,在大人看来非常可笑:“天啊,坏人都欺负你成这样了,你还怕他们说你懦弱?”
是的,成年人才谈利弊,小孩子都讲面子。
在《正面管教》中,简·尼尔森博士谈到10多岁孩子的心理时,这样说:
10岁以下的孩子,遇到难题和伤害时,会在共生和依赖中及时向大人求助,但10多岁的孩子却回避向大人求助。
他们更愿意寻求同龄人的认可,哪怕这是错误的,甚至要付出代价。
这也是很多悲剧发生后,我对悲剧中央的少年父母,总是葆有悲悯的原因:
他们不知道真相可能是真的,因为孩子不愿和他们说。
他们已经失去了孩子,而我们还有机会去了解身边的少年,在看见少年秩序感的同时,也用宽厚和包容让他们明白:
同龄人的认可很重要,但认可要给对的人,面对不对的人,最该拥有的是被讨厌的勇气。
★第三,初生牛犊不怕死,最怕绝望。
开头那桩悲剧里,晋江13岁女孩留给妈妈的遗言中,最令我悲伤的地方,是她明明要去赴死,却给妈妈发了一个笑脸。
她或许是想安慰妈妈不要太悲伤,但那个刺眼的笑脸,让所有人每看一遍那段文字,都会更加难过。
她刚刚和妈妈吃完火锅,她回到了熟悉的学校里,她发现霸凌她的同学压根儿没有受到处罚(根据女孩的遗言和家长的描述,女孩生前曾鼓足勇气向老师反映过霸凌的事儿),而那个没有被处罚的霸凌者,每一次耀武扬威的出现,都是对她这个受害人在同龄人面前的一场无声凌迟,她无法接受秩序感的破碎,于是她杀死了自己。
我看评论区里有人说:“傻孩子,就算要死,也要拉上霸凌你的人一起死。”
挥刀向强者的复仇,是善良者的事后诸葛亮,少年的复仇多是自毁的真相,是他们掉进了无边无际的绝望。
绝望,才是把那个孩子从高楼上推下去的元凶。
而让她如此绝望的,是谁?
是霸凌者,是没有积极介入的老师,是没有把霸凌者的黑历史纳入征信学籍的教育制度,是一次次对霸凌者网开一面的法律,是我们这个挤满了好心的大人却眼看着一个个孩子走向深渊的社会。
那句话是对的:
每个跌落黑暗的孩子,都是弄丢了信念的天使。
信念的毁灭,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刚吃了火锅的黑夜。
而信念的塑造,却需要我们这代人和这片土地,不懈努力,而后给出热气腾腾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