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副总裁璩静言论惹争议,5天涨粉近百万账号疑似系购买(视频/组图)
5月7日,#百度副总裁称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百度副总裁5天涨粉(近)百万账号系购买#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5月以来,简介为“百度副总裁璩静”的抖音账号开始发布短视频,分享职场经历和思考,目前已有95万粉丝。
图为璩静的个人账号页面截图,显示已有粉丝95万
在其发布的一条视频中,她提到 “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 ”,表示“和员工只是雇佣关系,为什么要考虑员工的家庭”。
璩静在视频中称“为什么要考虑员工的家庭”
“我又不是她的婆婆”“我又没有违反劳动法”等言语引发网友争议。
此前,璩静所发布视频内容还包括,“谁挣钱多谁买单”、“公关人春节周末没有假期”、“职业女性对于家庭的最大遗憾”等等。截至发稿,璩静抖音账号视频已全部删除。
目前该账号发布的所有视频均已删除
随着事件的发酵,该账号的粉丝数量增长方式及内容质量均受到质疑,璩静及其背后百度公司的公关策略也陷入了争议之中。 有网友评论称“偷鸡不成蚀把米”“不适合做公关,视频是把双刃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从业者能把你扒的精光,不是谁都能驾驭得了的”......
图为网友评论截图
据鞭牛士报道,针对其5天发4条短视频涨粉近百万的说法,行业“热心”读者纷纷下场,力证火爆并非原生话题引发,而是购买的转移号改名。首先来自平台的作者分析,账号2021年创建,非新建。有人说是不是绑定了头条号,粉丝自动同步抖音了?新抖数据显示,火山粉丝0,头条粉丝0。新抖数据显示,粉丝很平稳。4月14日,账号有短视频1309条,4月20日清空为0,5月1日开始发布第一条。此外,还有快照在,显示的视频都是老账号视频。快照显示,原账号名字叫馨霞原创服饰,阅读量近7000万次。
据百度百科资料:璩静,2015年加入华为,任华为公共及政府事务部副总裁、中国媒体事务部部长,负责华为国内媒体事务、对外传播和危机沟通等。2021年8月31日,璩静已入职百度,任副总裁(VP),负责集团公众沟通部工作。
媒体评论
支持百度副总裁“没必要考虑员工家庭”言论,就别怪“00后整顿职场”
车圈大佬玩转视频直播后,大厂高管也不甘示弱了。
近期,一个简介为百度副总裁璩静的账号开始发布视频,分享职场经历和思考。一条视频中,她用辛辣的语气提到“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我秒批”,表示和员工只是雇佣关系,没有义务去了解其个人情况,为什么要考虑员工家庭,引发网友热议。
虽然目前相关视频已不可见,但她短短几条视频就整出了热点话题,离不开百度副总裁的身份,也离不开那些职场犀利言论。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打工人”,多少容易代入自己,即便部分认同她的说法,也还是会感觉被冒犯。一位企业朋友谈及此事时说,思路清晰,目标感强,表达简练,是老板喜欢的干将,缺点是有点不近人情。
的确,很多网友不喜欢她高高在上的姿态,也不喜欢她只把人当成工具来利用。可能,仅仅作为个人的价值观和职场观,她的说法、想法没有问题,但身在肩负社会责任的大厂,且将其公之于众,自然要接受大众的审视,也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度。更何况,作为负责集团公众沟通部工作的主管,本该考虑个人言论对企业的影响,她向社会传递如此有争议的职场价值观,或许无法提升百度的品牌美誉度,还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负面舆情。
坦白讲,她的言论得到了一定的支持。有网友认为,话虽难听,但确实没错;也有网友指出,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个人情绪不该带到工作岗位。职场到底要不要讲情感,这点可以讨论,但个人认为,她由员工闹分手提离职提炼的观点——没义务了解个人情况、没必要考虑员工家庭——有待商榷。毕竟,在当下招聘氛围里,一些企业绞尽脑汁地问应聘者恋否婚否孕否等个人情况,但进公司以后呢?员工的家庭问题公司就不管不顾了吗?
说到底,企业不能只想享受员工给予的利用价值,而不去承受员工产生的情绪负担。
一网友的评论让我有点触动,“这样的言论,就很能理解网友为什么经常说‘你把公司怎样都无所谓’了。”公司一旦把员工当工具,员工也只会把公司当工具,不会真正为公司的发展着想。当一个企业把人物化为工具,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也不要指望员工对企业付出真情实感。这无疑和网上风行的“00后整顿职场”形成了暗合。
企业即人。任何一个企业,都是由员工组成的;任何一个员工,也处在家庭关系之中。虽然现代社会让企业中的个人和家庭中的个人有些割裂,但我们不能就此劈成两半,而应该想办法让彼此相互助力。人终归是感性的动物,可以建立家庭情感关系,也可以建立企业情感关系。
近期有公司内部举办的价值观演讲大赛,食堂员工被推到台前,一个可能最容易被忽视的部门,价值得到肯定;另一公司2021年出台员工“暖心计划”,延长产假、新增育儿假等,考虑到了为人父母的艰辛……终归,企业看得见的是产品、利润,看不见的是人心、文化。适当的人文关怀,不仅会激发个人服务企业的潜力,也会为企业获得口碑带来效益,进而增强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当越来越多注重情绪价值、强调个人感受的年轻人成为职场主力时,支持“员工闹分手提离职秒批”“没义务了解个人情况”“没必要考虑员工家庭”等冷漠言论,就别怪“00后整顿职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