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中专女生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分析一下她底层逆袭背后的原因,让人醍醐灌顶(组图)
1
她的名字叫姜萍。
这两天已经全网刷屏。
仅凭一己之力,就让全国人民知道了,
名不见经传的涟水中专的实力。
因为,来自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她。
花两年自学高等数学。
最终以93分的高分,
名列阿里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
排在她前面的选手,都是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等名校的高材生。
而她的身份却只是一名中专生。
她也成为这个比赛举办以来,
第一位闯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
也是全球闯进决赛圈前30名的唯一一个女生。
史无前例。
其实大家从下面这张图里,那些和她同台竞技的名校毕业生们,就能大概知道这个奖项的分量。
来,我给大家对比一下:
排她之后的第13名刘奔,曾多次拿下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现在是中科院数学博士。
排名第14的欧瑜,第37届奥数金牌选手,北京大学。
排名第15的张天一,江苏省高考理科状元,北京大学。
排名第16的张鑫亮,第64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获得者,清华大学。
排名第17的钱炜楠,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北京大学。
……
现在你能知道,一个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女生,排在这一群人前面是多么的逆天了吧?
说实话,栩先生我当年高中也是数学长期145以上的人。
也曾经获得过省市级的数学奖项。
大学也曾经自学过高数。
但姜萍参加的这个竞赛,我可能连题目都看不懂。
我也很好奇,她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于是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然后发现了她的秘密。
2
姜萍今年17岁,据她说是从初中开始,发现自己数感特别好,扫一眼就能看明白数学题的关键。
而且喜欢做难题。
这里也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如何发现自己或者自己孩子有没有数学天赋?
就是拿超纲的题目给ta,ta如果不畏惧且特别投入地去算,那多半有点天赋,反之则不太可能有。
姜萍数学很好,但明显偏科。
中考分流,最后只能上中专。
学的还是服装设计。
每天的课程内容非常务实。
就是画草图、上机器搞裁剪,咋一看就像是流水线上的纺织女工。
事实上,很多中专生毕业后的出路,也就是去厂里工作。
但姜萍却凭借自身脱颖出来。
上中专后第一次月考,她遥遥领先的数学成绩,引起了数学老师王闰秋的注意。
于是,老师向她推荐了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以及《数学分析》等书,并引导她开始研究偏微分方程。
其中一些书是全英文,姜萍就靠着手机翻译软件和一本英汉小词典自学。
直到,今年的阿里数赛启动。
王老师告诉她这个比赛没有门槛,快递小哥、外卖员都可以参加,并鼓励她试一试。
于是姜萍报名了。
比赛的两天时间里,除了吃饭睡觉,一直在做题。
最终入围决赛。
剧情像极了那部著名的电影《心灵捕手》。
3
毫无疑问,姜萍很有数学天赋。
但天赋只是她能脱颖而出,并进而被这么多人所关注的基础。
毕竟,谁不想看到一个底层逆袭的励志故事呢?
而如今,这样的故事本来也越来越少了。
在我看来,姜萍能取得如此成绩,甚至可能就此改变命运,重要的其实是下面4点。
这也是我真正想和大家分享的东西。
1.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前面我一笔带过了,姜萍的数学老师王闰秋。
其实,姜萍之所以能有所成就,离不开这个老师。
因为这个看起来普通的中专数学老师,并不普通。
2020年,王闰秋研究生毕业于江苏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师从卢殿臣教授。
然后回到家乡的中专,成了一名数学老师。
姜萍也成了他带的第一届学生。
是他从第一次月考中发现了姜萍数学的断崖式领先,并决定对她进行引导。
因为王闰秋想起自己的数学求学路,也是遇到了很多挫折。
甚至感叹“如果自己年轻时有个领路人,也许人生会不一样。”
说真的,王闰秋当年如果也有自己的“领路人”,可能也不会去中专教书了。
因为淋过雨,所以,王闰秋为姜萍撑起了一把伞,他努力挖掘姜萍的潜力,并且尽力提供辅导。
也是他鼓励姜萍参加阿里数赛,给了她脱颖而出的可能。
而王老师自己也曾多次入围阿里数赛决赛,并在今年取得了第125名的成绩。
可以说,如果没有王闰秋这个领路人,姜萍的数学天赋很可能就浪费了。
姜萍是幸运的,她能在中专里遇到还没有被生活磨钝的数学研究生老师,她能参加没有设置任何门槛的阿里巴巴数学竞赛。
这也让我想到,可能还有很多其他有天赋的学生也藏在某所不知名的学校里。
但又有几个能遇上一个从江苏大学数学院研究生毕业,又有责任心的老师呢?
看看我们的乒乓球、跳水就知道了,再好的苗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练带,也可能就埋没了。
毕竟,电影《心灵捕手》里的那个数学天才威尔,也是靠着教授的慧眼识珠和心理学家的不断引导,才最终成才的。
有天赋的人很多,但又有几个普通人能遇到自己的伯乐呢?
2. 是金子也要学会自己发光
第二点相当于是对刚才那个问题的回答。
我们都希望能遇到自己的伯乐,能够一下子展翅高飞。
那么问题来了,
怎么才能被伯乐发现呢?
答案就是:你得要学会自己发光发亮。
比如姜萍,她从一开始进入学校,第一次考试就展示出了数学能力。
再之后,她又展示出了对于学数学浓厚的兴趣。
这才让她的老师产生了要帮助她辅导她的想法。
而这一次姜萍参加阿里数赛,用她自己的话说“说不定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我想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被别人看见”。
而事实也是她的这次努力,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她,更好的平台和机会也将会向她招手。
当然,生活中如果没有这种机会,也不要就以为自己永远不能被人看到了。
其实在当代,有个特别直接的方式,能让你的天赋和能力被更多人看到。
那就是网络。
多少草根,就是因为在网上展现了自己的热爱和天赋,被更高层次的人看到。
从而改变命运。
比如那个在村里天天练射门的新疆“努尔飞腿”,就真的进了职业联赛。
还比如那个在自家门口摆摊练篮球的贵州石学念,也开始真的吃上篮球这碗饭了。
更不用说当年的大衣哥朱之文,筷子兄弟肖央了,他们都是通过网络走红,然后走上唱歌、表演的职业道路。
大家一定要记住,如果你真的有那么一些特长、天赋,一定要想办法展示出来。
你只有被人看到,
才可能被人发掘。
人和矿藏一样,只有被发掘出来,才可能实现价值。
4
3.一群人走得远,但一个人走得快。
这是一个隐藏很深的点。
其实很多家长对中专之所以有偏见,就是担心学风不好,同学圈子不好。
这也是姜萍脱颖而出后,大家如此震惊的原因。
因为在中专这样的氛围里,出来一个搞学习的,还是搞高等数学竞赛的,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但秘密也正在于此。
姜萍所在学校的资源不多,平时她也不可能和同学们交流数学问题。
所以更多的时候,姜萍都是一个人把课余和晚自习的时间用在学数学上。
她学数学,不是因为有一群同学能和她交流、切磋,不是因为有丰富的学校资源能够给她利用。
除了王闰秋的引领,剩下的,全部靠她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一个人学习。
所以,她的中专生活,甚至她桌子上摆的东西,都和别的同学不一样。
其实大家回想一下也就知道了,除了个别名校名企,大多数人身边的同学、同事都是按部就班、得过且过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假如你所处的环境和氛围并不适合于你。
那就千万不要和光同尘,
更不要混成一片。
你有自己的追求,那就去追求自己的追求。
你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想法。
不要去管其他人怎么想,其他人怎么过。
找到自己的方向,独立自主学习,千万不要随大流。
不从众才可能出众。
不合群才可能有所突破。
4.一定是要在能出水的地方用力挖。
根据姜萍老师王闰秋的说法。
姜萍可能并不是天才型选手,但一定是个非常勤奋的学生,她把其他年轻人用来娱乐的时间都用在钻研数学上。
王闰秋还说,姜萍遇到难题睡不好觉,甚至半夜一两点还会给他发微信求教。
所以你以为我最后想说“努力”和“勤奋”?
并不。
我想说的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就像挖井一样,千万别在没水的地方埋头死挖。
那样努力了半天,可能毫无收获。
而是要去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可能出成绩的地方。
这个地方,往往就是稍微挖一挖就比较容易“出水”的。
就像姜萍的数学,她从初中开始,到进入中专,都是只要努努力就能把别人甩在身后。
而且,姜萍的老师让她在服装设计的主业之外自己看几本书,再辅导一下,居然就能进全球数学竞赛决赛。
这就是典型的“出水点”啊。
那找到了这个点怎么办?
饱和式投入。
甚至是不计一切代价地投入。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到这一点,才更容易实现单点突破。
现代社会,早已经不是平均用力,全面发展的时候了。
多数时候,全面发展也就意味着全面平庸。
而你在某一个方向上找到了突破,才更可能通过“马太效应”,不断放大这种成功。
就像姜萍,我相信这次入围决赛,一定不是她的终点。
接下来6月22日还有正式的决赛,祝福她取得更好的成绩,也相信她的未来必是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
5
最后的最后。
我还想写写教育的公平。
虽然知道写这一点,可能会导致这篇文章不能被更多人看到。
但我还是必须借这个机会说一下。
就在二三十多年前,
中专还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
很多地方,都是尖子生才可能去读中专。
而现在,
中专已经成了很多人避之不及的地方。
教育的不均衡,让很多像姜萍这样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只能无奈分流进入中专。
最终,早早进入社会,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家庭琐事和各种房娃医压力下,磨平棱角,终其一生默默无闻。
就像有人说的,姜萍如果出生在北京海淀。
估计刚进小学,她的数学天赋就已经被发掘出来了。
各种资源,各种机会也早都有了。
哪还需要分流去中专?
多少北京名校的孩子就真的天赋那么高吗?还不是靠资源、靠时间、靠信息差堆出来的。
同样在江苏,当年奶茶妹妹可以凭借健美操特长保送清华。
普通人能知道这样的信息,能接触这样的机会吗?
而比这还可怕的是。
那些隐藏在各种自主招生、降分录取里面的蝇营狗苟。
看看那些曝光出来的招生腐败案,那些小学就搞出本科甚至研究生水平的科研成果……
以及那些不学无术的某二代,学阀亲属们。
他们又占据了多少本该是属于姜萍们的“入学机会”?
姜萍是很难得。
分流到中专,还能凭借数学天赋一鸣惊人。
但看到她,就一定会想到民间还有多少优秀人才被埋没了。
她的出现,不也正应该让更多人去思考,如何能够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让更多有天赋的学生,能够不被埋没、人尽其才吗?
或许,有一天。
像姜萍这样的天才,不再成长的那么“不容易”,不再那么艰辛地才能脱颖而出。
可能,才是更好的一个结局。
鲁迅先生曾说过“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而这样的民众,就是我们教育的底色。
造就优质土壤比造就天才更加重要。——鲁迅《未有天才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