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博士考编当小县城公务员,是疯了还是佛了?(组图)
这几天有个新闻又让一大群人破防了:
简单说,就是一个本科中科大、斯坦福物理学的博士,毕业居然考编去了安徽一个小县城当基层公务员!
消息一出,互联网上吵翻了——
有对人才表惋惜的,有对人家选择表不解的,有觉得浪费教育资源表愤怒的,还有对就业形势表绝望的。
但看了下这位同学的简历和人民群众对他的反馈,感觉此人的男主光环是可以闪瞎群众狗眼的。。。
这位同学名叫苏朕。
据说他高中毕业于安徽某重点中学,从小就是一枚顶呱呱的学霸,当时就已经是物理竞赛的卷王了。
如果苏同学参加竞赛,拿第一名一点都不意外,意外的是他能比第二名高出三十多分。
本科时,他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的物理学院,保持优秀人设,常年专业第一,还获得过学校的最高荣誉奖学金郭沫若奖学金!
说到郭沫若奖学金这里,真的有必要多八几句。
很多人不是学界的可能不知道郭奖的含金量。
郭奖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奖学金,也是中科院本科的最高荣誉,每年也就十几个学生能拿,相当于清华特奖的中科大版。
能拿郭奖的,那都是最顶尖的人才。
本科毕业后,苏同学又考上了斯坦福,远赴美国在物理学上继续深造,最终拿到博士学位。
这就是无数父母心目中鸡娃宇宙的尽头啊!
而且人家这学历的硬通程度,也绝对不是什么哈佛教育学硕士什么英国水硕能碰瓷得了的。
一般按照这个剧本写下去,那苏同学要么是留美潜心学术,要么是硅谷大杀四方,要么就是学其他那些留美高知转金融、搞量化、写代码咔咔挣大包。
最不行的回国找个高校拿安家费一年几十万工资也是妥妥的吧?
最最不行的回国找个名校中学当个老师,那也是大家抢着要的人才吧?
但苏同学,他做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选择:
回老家县里当基层公务员?!
再退一步,就算当公务员,以苏同学的水平走个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是轻轻松松的,可以去省里去市里,去个有钱有油水有前途的地方。
以他卷王做题家的实力,想卷谁卷不过呢?
但他居然选了个最没前途的十八线小县城!可以说完全出人意料。
有意思的是,新闻出来后好多网友跑去萧县求证。
萧县政府发话了:
1、苏同学是自己走流程考上的,但也不会因为学历而给苏同学任何优待。
2、苏同学已经和当地政府签了协议,五年内不得流出本乡镇。
所以你要说苏同学这是差异化竞争打算走仕途,就完全说不通了。
按说他博士毕业还gap了两年,怎么着也30+了。五年不准出乡镇,未来再想有发展,估计也错过最黄金的机会了。
看到这里,估计一波老母亲们也开始嘀咕了:既然如此,那鸡娃还有啥意义?
02
可能是这年头奇葩事见得多了,我现在看啥都觉得波澜不惊。
还记得前几年上热搜的那个“北大核物理博士当城管”的新闻吗?
还有“清北毕业名校生争相恐后去街道办”的新闻也就发生在不久前啊。
还有早几年什么“顶级名校生去当小学老师”啊,“藤校毕业回国考公”的新闻就不绝于耳。
这些事件首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那就是“公饭越来越*难*吃了”啊。
名校生也下场做蛋卷了,以后你想当个街道办大妈大爷,没有两把刷子恐怕也是当不了滴!
再看看看看今年的就业形势,也就觉得一点都不奇怪了。
现在找个工作夺难?
智联前几天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又创新高,较上年增加21万。
这还不算本来就存在的积压待业往届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岗位缺口。
而今年的大厂,全部压缩了招聘计划甚至纷纷裁员;
大厂收缩,下游的中小厂也只能跟着收缩。
几轮下来,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待业人员,更多的人才涌入就业市场厮杀。
这种情况下,名校博士并不是鸡娃宇宙的尽头,是考公啊!
但现在考公夺难考?
随便一个岗位动辄几百比一的招录比,甚至于还有几万比一的。
最关键是很多岗位限制了专业和户口。
就拿专业来说,苏同学的物理学能考啥公务员的岗?反正我是想不出。
但苏同学考的基层公务猿,一不限制户口,二不限制专业,而且门槛是本科。
用博士的智商就能随便降维打击,那真是轻轻松松上岸。
不过呢我还是觉得,如果苏同学想,他应该还是完全可以不这么选的。
他的选择,不像是被动卷到这个岗位上的,更像是主动躺到这个岗位上的!
以他的资质留在美国找到工作并不难,无非就是前期熬时间苦一点。
就算他想回国甚至想回家呆在县里,也一定有很多学校敞开大门欢迎他。
他为啥没选这些呢?
只有一个推测,那就是他恨透搞学术了,对自己的专业恶心了。。。
有他的同学在网上贡献情报,说苏同学早几年就和所有朋友断了联系,微信也不用了。像个遁入空门的世外高人。
这不像是一个要积极“入世”找工作、打算搞仕途的人的社交状态。
更像是“佛了”的亚子。
看他博士毕业后还有两年gap,估计是心气也被磨没了,啥都不想做了。
这又让我想到了前几天写过的那篇《“猪拱白菜”男孩居然躺平了》。
说白了就是:累了,烦了,恶心了,卷不动了,瞎几把过了的感觉。。。
03
说到这我想起来之前看过的一个帖子。
一个北大的心理学老师遇到一个案例,说北大有个特优秀成绩特顶尖的学生,说啥也不想念了,就是要退学。
老师以为这孩子是有什么心理问题,就打算好好开导开导。
结果孩子说:老师你别说了,我想得很明白!
自己生来就是个学霸胚子,学啥都能很轻松学得好,这是老天爷赏饭吃。
但是,自己上大学学了几年工科,就觉得这事儿没意思透了。
自己的人生难道要一辈子搞这种东西?那才让人绝望!
老师还是不解:那你以后总得生活啊?你退学了怎么找工作?
孩子说:没事老师,我家里还有几套房,我也没什么太大的欲望,也没有物质要求,平时不花啥钱,就打打游戏,生活足够了。
既然这样,还奋斗干嘛呢?努力过上自己不喜欢的生活吗?
老师被学生怼到哑口无言——劝不动,实在劝不动,也就随他去了。
再说回苏同学,也有点像这种剧本啊。
甚至锅内的很多卷王做题家都有这个问题,那就是卷了半生归来,发现自己图啥呢?就图过上自己不喜欢的生活吗?
一开始在美国搞科研,听起来可能是很风光的,但其实科研也挣不上什么大钱,还要忍受孤独。
如果说这孩子醉心学术倒也还好。
但有几个人搞科研是因为醉心学术啊?
大部分人不还是为了卷学历才卷到那个高度,以及小镇做题家(非贬义)对象牙塔的执念啊。
对卷王做题家而言,你会发现不断地考高分、拿名奖、上名校,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目标。
但完成目标之后的人生呢?
可能没有几个人认真思考规划过。
于是有些人就会选择一直想方设法“赖”在学校里,不脱离做题环境,让自己的人生静止在“巅峰时刻”。
说得好听是执着,说直白点,就是逃避社会呗。
说白了,他们一辈子只有单一的评价体系,活着唯一的方向就是获得世俗上的成功,获得世人的赞誉。
而没有获得快乐、过好自己生活的能力。
但至于怎么获得成功?是努力就可以吗?具体怎么努力?
显然全都没有答案,就靠做题家自己蒙着头一条道走到黑。
除了学业,华人留学生的社交也是个大问题。
有一相同经历的赴美读博的做题家网友就说:在美国呆着太孤独了。
一把年纪在学术里苦苦煎熬,本身就很窒息。
在美国还不像锅内,没有啥廉价娱乐,也没人跟你排解心情。
尤其是性格内向的人,待久了真的容易玉玉。
一方面,自己承载着光宗耀祖的压力,有的条件差点的说不定还有养家糊口、反哺父母的重担。
另一方面,完全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所以很多人还没熬到毕业找到工作拿到身份,就已经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到恶心了。
生活压力,婚恋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多重压力叠加。
如果心态不够硬核,不是疯就是佛!
总结:
扒完苏同学的故事,我还是想到那句老话,那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而不是你读了什么样的书,念了什么什么名校就能决定命运。
不过通过苏同学的经历,也希望更多家长都能重新审视自己鸡娃的目标和意义。
我们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学业上的优秀固然重要,但那真的是最重要的吗?
人应该如何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这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