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6日 24.8°C-28.6°C
澳元 : 人民币=4.56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俄乌战争终局大哉问:美俄如何“共管”乌克兰?(组图)

1个月前 来源: hk01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特朗普(Donald Trump)胜选后,外界原本预期俄乌战场很快能停火,却没想到会在近日陡然升级。

俄乌战争终局大哉问:美俄如何“共管”乌克兰?(组图) - 1

11月17日,拜登(Joe Biden)以应对朝鲜参战为由,首度准许乌克兰以陆军战术导弹(ATACMS)打击俄罗斯,乌克兰也在19日至20日迅速行动,不只用上美国提供的ATACMS,还加码英国制造的「风暴之影」(Storm Shadow)。结果虽没有造成严重伤亡,却是明显突破某种「红线」。

而俄罗斯也回以颜色。11月19日普京(Vladimir Putin)签署总统令,批准新版《俄罗斯联邦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当中扩大了核威慑对象范围,扩充了须以核手段消除的军事威胁类型,也对俄罗斯考虑使用核武器作出回应的具体情况进行说明。这一动作被不少媒体解读为「降低核打击门槛」,目的是向华盛顿发出严厉警告。

俄乌战争终局大哉问:美俄如何“共管”乌克兰?(组图) - 2

2024年10月30日,乌克兰顿内茨克,一名乌军士兵在部署反步兵地雷,(Reuters)

之后情势再度升高:因为担心俄罗斯报复,美国和部份西方国家在11月20日暂时关闭驻基辅大使馆,中国大使馆也在20日发布通知,称乌克兰全境处于战时状态,安全形势严峻,在乌公民必须做好撤离准备。同日美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证实,拜登已批准向乌克兰提供反步兵地雷,协助乌军防范俄军入侵,是继ATACMS后再开「绿灯」。乌克兰接著指控,俄罗斯在21日以洲际弹道导弹(ICBM)打击第聂伯罗(Dnipro)多处关键基础设施。事后虽有美国官员质疑,「俄罗斯用的应是中程导弹而非ICBM」,欧洲市场还是大受震撼:泛欧斯托克600指数(STOXX)持续下跌,跌至8月以来最低水平,投资人也转向黄金期货、比特币和政府债券避险。

虽说目前看来,这轮升级已过高峰,局势正逐步回归常态,「如何停战」的难题却依然存在。且尽管交手各方「点到为止」,过程紧张还是暴露战争护栏的脆弱性,并为冲突终局投下大哉问:一个不完整但高度武装的乌克兰,能不能勉强成为美俄共识?

俄乌战争终局大哉问:美俄如何“共管”乌克兰?(组图) - 3

美国已批准乌克兰对俄罗斯境内目标使用美制陆军战术导弹系统(ATACMS)。(Getty Images)

从乌克兰作为被入侵方的视角来看,其最理想停战条件当然就是收复失地、加入北约,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高度「脱俄入欧」。10月公布的「胜利计划」就是理想写照。

根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描述,「胜利计划」有五个可公开要点和三个暂不公开要点。

要点一

是确保乌克兰能在未来无条件加入北约;

要点二

是提升乌克兰的防御能力,包括增加乌克兰的武器装备、加强乌克兰的国防工业、提升乌克兰的防空能力、取消对武器的使用限制;

要点三

是建立对俄威慑,包括在乌克兰境内全面部署非核战略威慑军备,来确保乌克兰不受俄罗斯军事威胁;

要点四

是与美国、欧盟以及其他盟国签署协议,允许共同投资和使用乌克兰的自然资源;

要点五

是让乌克兰武装部队取代目前派驻欧洲的部分美军。

整体来说,「胜利计划」展示了对于乌克兰的理想规划:击退俄军,并以加入北约为起点,与欧美在军事、经济上深度捆绑,最终成为欧陆的抗俄桥头堡。

只是从现实条件来看,「胜利计划」的处境恐怕就像乌克兰的悲惨宿命,其结局掌握在美俄两大国手中,而非操之在己。当中「击退俄军」这个前提,就是几乎无法实现的艰难挑战。一来,俄罗斯已经多次表明,「占领地入俄」就是自己的谈判底线;二来,即便西方军援能让乌克兰抗俄两年,乌方的有生力量也不可能无止境消耗。

俄乌战争终局大哉问:美俄如何“共管”乌克兰?(组图) - 4

2024年11月23日,乌克兰基辅,图为泽连斯基在会议席间与媒体谈论停战事宜。(央视新闻)

根据与乌克兰国防部关系密切的军事冲突追踪组织DeepStateMAP数据,自今年8月起,俄军已经占领乌克兰1,200多平方公里土地,这是乌军目前占领库尔斯克州面积的两倍,也是俄军2022年开战以来的最快推进。《纽约时报》指出,乌军之所以不断败退,是因俄军已经摸索出有效但代价高昂的战术:通过小规模步兵攻击向前推进,以人员换取土地,而乌克兰由于兵源不足,所以不得不在前线热点间调动部队,来避免防线崩溃。但即便如此,这也不是长久之道,根据位于基辅的安全智库国防战略中心(CDS)估计,到了12月,「前线可能会从目前位置向西移动30至35公里」。

因此即便泽连斯基曾反复重申,「不接受冻结冲突或领土换和平」,但以俄军已经占领乌克兰近20%国土、不仅无意归还加速推进来看,牺牲领土完整虽是乌克兰极不乐见的发展,却也恐怕是必须接受的现实。或许正因如此,泽连斯基已在11月20日受访时首度松口,乌克兰将以外交而非军事途径收复克里米亚。

这一表态看似心怀希望,其实等同放弃「不接受冻结冲突或领土换和平」的长期坚持,因为如果克里米亚能被「外交途径」收复,俄罗斯也就不会从2014年占领该地至今。虽说泽连斯基也强调,「乌克兰不会在法律上承认任何被占领地属于俄罗斯」,但这种声明的现实意义微乎其微,因为俄罗斯要的本就不是乌克兰的公开承认,而是事实上的被迫默认,也就是放弃武力收复失地。

当然,泽连斯基受访只提克里米亚、没有论及其他被占领地,但这不表示「克里米亚模式」不能扩大适用,因为这种模式的基础就在于:俄罗斯的占领已是既成事实,且乌克兰穷尽所有努力都无法改变,2014年后的克里米亚如此,2022年后的四州失地亦然。

因此不论基辅甘愿与否,从眼下战场现实来看,乌克兰的分裂已成定局。

俄乌战争终局大哉问:美俄如何“共管”乌克兰?(组图) - 5

2024年11月11日,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Dnipropetrovsk)城市克里维里赫(Kryvyi Rih)有住宅大楼遭空袭。图为受影响居民。(Reuters)

如此一来,「胜利计划」就直接面对下个问题:如果乌克兰被迫「领土换和平」,能不能也为自己换来「北约门票」?

如前所述,乌克兰希望在战后高度绑定欧美,加入北约就是起点。而从现实发展来看,加入北约也可以是某种「战后补偿」,有助安抚不满民意,缓冲乌克兰政府可能遭遇的舆论反弹。

一直以来,乌克兰民意都是俄罗斯并吞意志的反面镜像。回顾2014年爆发、作为俄乌战争序曲的顿巴斯内战,不论俄罗斯究竟发挥多少主导作用,从莫斯科决定策应亲俄民兵开始,这场「起义」就注定走向俄罗斯的实质并吞;但乌克兰政府基于内部民意,也始终坚持对顿巴斯的主权要求,并且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领土分裂,这就导致俄罗斯的「无痛并吞」难以达成,《明斯克协议》也在8年反复撕扯后,被更大规模的全面战争彻底绞碎。

接著毫无疑问,2022年爆发的俄乌战争又将乌克兰民族情绪推向新高点,乌方舆论普遍认为捍卫领土完整就是维系国家尊严,所以拒不同意「领土换和平」,这也成为基辅持续战斗的理由之一。但经过两年战火的残酷洗礼,前述舆论态势已有所软化,例如根据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Kyiv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ology,KIIS)2024年5月16日至22日民调,虽说反对割让领土的民意还是高达55%,却已有32%同意某种形式的领土让步,这一数据与一年前的10%、去年底的19%相比有所成长。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Gallup)今年8月至10月民调更显示,有高达52%的乌克兰人希望国家尽快通过谈判结束战争,且这一群体中也有52%同意乌克兰「做出一些领土让步」。

俄乌战争终局大哉问:美俄如何“共管”乌克兰?(组图) - 6

2023年9月21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左)和美国总统拜登(右)在美国华盛顿白宫椭圆形办公室。(Reuters)

从这个民意结构来看,「领土换和平」已从不能接受变为可以讨论,如果又在这个基础上争取到「北约门票」,乌克兰政府将能最大程度降低舆论不满。只是问题在于,通往北约的路必须经过华盛顿。

从美国视角来看,乌克兰无疑是北约东扩的最关键拼图,因为这等于颠覆乌克兰的地缘缓冲区角色,让北约与俄罗斯直接接壤。如此一来,不仅莫斯科会面临更大围堵压力,美国也更能推进长期目标:阻止俄罗斯在东欧、黑海的重新崛起,确保华盛顿在这些区域的影响力,同时巩固美国在全球安全事务的领导地位。

此外,乌克兰入约也有助美国强化对于欧洲的安全宰制。回顾北约在苏联解体后的数次东扩,包括1999年的捷克、匈牙利、波兰,2004年的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维尼亚,2009年的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2017年的蒙特内哥罗,2020年的北马其顿,2023年的芬兰,2024年的瑞典,基本上北约每东扩一次,美国在欧洲安全框架的角色就上升一分,对于欧洲盟国的战略掌控也同样深化。

但高报酬的背后往往伴随高风险,乌克兰入约对美国的好处显而易见,坏处却也一目了然: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对北约任一成员国的武装攻击,都将被视作对于联盟的整体攻击。有鉴于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地缘、文化角色特殊,一旦前者真的加入北约,俄罗斯必然不会坐视不理,2022年的战争爆发便有俄罗斯基于前述考量的「先发制人」。

而未来即便俄乌停火、划定非军事区,两国前线还是可能爆发小规模冲突或各种形式的对峙。因此乌克兰一旦加入北约,美国未来不仅要承担更多防卫义务,还有机率「被召唤到欧洲战场」。这在特朗普主政、美国也希望聚焦印太围堵中国的背景下,恐怕不是一个理想图景。11月19日开始的一轮俄乌紧张,基本上就是对未来情境的某种预演。

俄乌战争终局大哉问:美俄如何“共管”乌克兰?(组图) - 7

2024年10月1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出席记者会。(Reuters)

欧洲成员国当然更是意见分歧。基本上同意乌克兰加入北约,就意味著可能在未来直接与俄罗斯发生军事对抗,这等于是将整个欧洲拖在战争边缘上。因此早在2022年战争爆发前,长期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成员国,便往往是与俄罗斯有著深仇大恨、反俄倾向明显的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以及其他与俄罗斯接壤的东欧国家;但与之相较,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就明显态度保留,原因当然是担心欧陆安全形势的恶化,以及本国能源供应受到威胁。

因此虽说要乌克兰「领土换和平」的主张在西方外交圈已不是秘密,但对于「换到北约门票」的更进一步,各方还是相对谨慎。例如已卸任的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就在10月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如果要让乌克兰加入北约,或许可以仿效1955年的西德模式,「尽管当年德国处于分裂状态,但只有西德受到北约保护」,且重点在于,「需要有一条线来界定第五条的适用范围」,言下之意就是必须避免北约与俄罗斯的直接交战。

研究冷战的美国历史学家玛丽·萨罗特(M. E. Sarotte)也于7月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上发表文章,提出北约成员国条款应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挪威在成为创始成员国时就承诺,不会在领土上设立北约基地。如果乌克兰要加入北约,「应该先定义一个军事防御边界,同意除非边界受到攻击威胁,否则不在其领土上永久驻扎北约军队或核武器,并且放弃在边界以外使用武力,除非是自卫」,而这些前提条款应同步告知莫斯科,「届时吸引俄罗斯接受事实的关键将不再是土地换和平,而是北约不在乌克兰领土上部署基础设施。」

当然,利弊互见后的关键下一步,还是看美国如何抉择,以及俄罗斯如何反应。

俄乌战争终局大哉问:美俄如何“共管”乌克兰?(组图) - 8

图为2024年11月21日,乌克兰中部城市第聂伯罗(Dnipro)遭俄罗斯导弹攻击,有建筑物遭击中受损。 (Reuters)

众所周知,特朗普不仅反对继续援乌,还在选前夸下海口,称能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战争。但这明显是选举考量的民粹语言,因为俄乌停战必然涉及复杂的战后安排,绝非24小时能够结束。目前特朗普团队尚未正式公布自己的停战规划,但根据《华尔街日报》11月6日披露,团队内部已经形成初步方案,当中包括几个关键点。

第一,敌对行动将在冲突双方目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上停止,这意味著冻结前线,并且沿著前线建立非军事区;第二,俄罗斯将实控乌克兰部分领土,基辅必须承诺至少未来20年内不会试图加入北约;第三,作为补偿,美国会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和军事装备。

《华尔街日报》也透露,目前特朗普尚未批准冲突的最终解决方案,未来将持续与核心顾问讨论。而如果相关消息为真,特朗普最后也倾向前述版本,这显然是综合各种现实考量的折衷路线:乌克兰的「领土换和平」虽没有正式换到「北约门票」,却还是换来美国的实质武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对俄威慑,同时避免北约因为第五条款而被卷入大战。问题在于,俄罗斯能不能接受这种安排?

俄乌战争终局大哉问:美俄如何“共管”乌克兰?(组图) - 9

11月21日,普京就俄罗战争局势发表讲话。(Reuters)

首先是所谓「非军事区」。《华尔街日报》并未透露更多细节,例如非军事区会否延伸到俄罗斯实控制的所有地区(例如克里米亚半岛),不过根据非军事区的传统定义,冲突双方必须拆除该地军事设施,同时禁止部署武装部队的单位和编队、加固地形,以及在该地进行作战和作战训练活动。这种安排如何协调双方接受,是第一个问题。

此外维持非军事区的安全秩序可能需要维和部队。但华盛顿已经明确表示,维和部队不会有美军,也不会来自美国资助的国际机构,例如联合国,那么筹组责任就会落到欧洲国家肩上,但后者如何在没有美国支持下拍板细节将是一大问题,包括部队的组成和规模、指挥权以及法律地位等,因为这毕竟是美国主导的谈判方案。如果美欧不针对这个部分先行协商,俄罗斯恐怕很难接受这种模糊的谈判条件。

再来是领土实控部分。根据《华尔街日报》所述,美国同意俄罗斯保留乌克兰「部分领土」的实控权,但所谓「部分领土」是否等同目前所有俄占地,这或许就有待谈判决定。只是俄方长期坚持「占领地入俄」,针对这个议题会否让步、又能让步多少,也还在未定之天。

接著是乌克兰不加入北约的20年期限。这一条款明显是为安抚乌克兰、提高乌方谈判意愿所设,说得更直接,就是不直接封死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可能,但至少先等20年。只是从俄罗斯的一贯作风出发,其或许会直接假设,20年后将是乌克兰的机会之窗,自己与其等到那时受制于人,不如这段期间再度「先发制人」,毕竟从沙俄、苏联到俄罗斯联邦,莫斯科已经多次展现这种先动手先赢、哪管结局炸裂的对外思维。

俄乌战争终局大哉问:美俄如何“共管”乌克兰?(组图) - 10

图为2023年2月2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出席祖国保卫者日(Defender of the Fatherland Day)的纪念仪式。( Sputnik/Pavel Bednyakov/Pool via REUTERS)

最后是美国持续武装乌克兰,这恐怕是莫斯科最介意的部分。如前所述,乌克兰之所以积极争取「北约门票」,除了缓冲舆论反弹外,也是意在绑定欧美,因为对身为欧俄裂隙的乌克兰来说,领土让步并不能解决国家走向的深层问题。回顾苏联解体后的一系列发展,俄乌矛盾既源于两族历史仇怨,也与俄罗斯长年将乌克兰视为某种势力范围、希望基辅保持中立放弃融入西方国际体系有关;而美国出于遏制俄罗斯再崛起的长远考量,同样不会放弃拉拢、甚至改造基辅这颗棋子。

因此领土问题其实远非俄乌冲突本体,倒是2004年、2014年两场颜色革命所反映的「脱俄入欧」趋势,以及美俄近年的持续交恶,恐怕才是催化冲突的真正关键。回顾战争初期俄罗斯所提的谈判条件,其实正是前述焦虑的反映,包括要求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将俄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半岛的主权、承认乌东两「共和国」独立、去纳粹化与去军事化,其实莫斯科想要的并非区区顿巴斯,而是整个乌克兰的彻底「芬兰化」。

因此乌克兰暂时的领土让步,其实不能化解触发战争的最深层结构:美俄都对乌克兰存在领土之外的宏观战略目标。如果美国同意基辅20年不加入北约,却在战后持续武装乌克兰,那么看在俄罗斯眼中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甚至比战前更糟。

不过整体来说,这也是俄罗斯面对乌克兰不得其法的长期缩影:基本上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就越来越难对基辅施加影响与压力,也很难限制后者进一步靠拢西方,不论主因究竟是乌克兰民族主义崛起或美国的暗中煽动,至少现实情况就是如此。而过程当中俄罗斯虽曾软硬兼施,以各种方式希望基辅回头,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结果就是在「强渡关山」的极端方案上一去不复返。

俄乌战争终局大哉问:美俄如何“共管”乌克兰?(组图) - 11

图为2024年3月15日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纪念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周年集会和音乐会筹备过程中,红场上已设置的舞台。标牌上写著:「俄罗斯・入驻母港10周年。 」 (Reuters)

例如乌克兰爆发两场颜色革命、亲俄势力持续衰弱后,俄罗斯便在2014年并吞克里米亚,介入顿巴斯内战,但从后续发展来看,这么做既没能阻止亲欧派当权、也没能助推亲俄派掌权,反而是让乌克兰更加坚定「脱俄入欧」,不论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化教育。接著俄罗斯又在2022年孤注一掷,想用全面战争逼迫基辅签署城下之盟、直接同意芬兰化,却没想到乌克兰拒不同意,宁可全民血战、牺牲国家经济与一代人的发展未来,也要打这场根本不会赢的战争,俄军则在过程当中一度手忙脚乱,不仅前期被乌军反攻收复哈尔科夫等地成功,普京还因此被迫宣布动员,最后更牵引出2023年的瓦格纳兵变。

整体来说,如果所谓「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仅仅是支解乌克兰,那么莫斯科毫无疑问做到了;但如果这场耗时近3年的惨烈战争,其实意在扭转乌克兰的反俄趋势、同时阻止北约东扩的战略包围,从当下结果来看,莫斯科难言成功,因为经此一役乌克兰亲俄派的政治空间不增反减,且战争直接导致了北约的再度东扩:芬兰与瑞典都以俄罗斯威胁为由,先后入约。更不要提战争对俄罗斯战略与经济的严重压缩与冲击:在对外关系上,美俄关系、欧俄关系都因此受创,曾经的「欧亚双头鹰」暂时只剩「向东看」的选项;而西方制裁虽没有击溃普京政权,却让俄罗斯经济持续扭曲畸形,即便未来俄乌停战,制裁重担也是短期难消。

当然,这场战争也严重摧残乌克兰,停战之后乌军必须休养一段时间,但也正因如此,美国的武装程度就是对俄威慑的重要关键。于是乌克兰局势兜兜转转一大圈,最后还是回到美俄对峙的恐怖平衡,只是过去经验已经表明,这种恐怖平衡无法阻止双方不断「越线」,例如美国支持乌克兰颜色革命、俄罗斯并吞克里米亚。归根结柢,双方都不安于现状也不肯退让、虽都敢于加码却又无法彻底击退对方,这种长期对垒从苏联的解体持续至今,导致了眼下乌克兰的东西分裂、鲜血流淌。

回到如何停战的大哉问,乌克兰虽是战场当事国,却既无法保全领土、更难以主导谈判;而美俄虽然都想停战,却又对战后安排莫衷一是。各方摩擦碰撞到了最终回合,真正推动改变、促成停火的关键,恐怕就是美俄双方中,那「更想停战」一方的先让步,从而带动后续一连串利益交换与补偿。最终,乌克兰可能成为「欧洲版朝鲜」:基辅不会因为停战走向自由,反而更加深陷地缘网罗;美俄不管谁进谁退,双方都将继续未完棋局,「共管」乌克兰这片血色大地。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