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2月23日 30.6°C-32.9°C
澳元 : 人民币=4.56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20天前 来源: 发现新西兰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中国移民来新西兰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842年。

自此之后华人们前赴后继,来到这里工作、生活、安家。华人移民历史里,藏着不少值得探寻的故事。

今天发现君请到的嘉宾,是一位以艺术形式重新讲述埋没在历史尘烟中移民故事的女生黄馨贤(Cindy Huang),一起来听听她的故事......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1

01

淘金华人的后代

Cindy出生于新西兰Rotorua,它位于新西兰北岛,以丰富的地热活动、毛利文化、温泉和泥浆池而闻名世界。

她的祖辈,曾是新西兰华人淘金者中的一员,早年来到新西兰南岛淘金赚钱,而后回到广东老家,生儿育女。

Cindy的父亲沿着祖先的足迹,在21岁时来新西兰读书,而后遇到Cindy的母亲,二人喜结连理,在新西兰成家立业。

Cindy的母亲则是在16岁时,与她的母亲、兄弟、阿姨和叔叔一起,以第三代移民的身份来到新西兰。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2

1997年,Cindy出生那年,她的父母在Rotorua买下一家餐厅,Cindy的童年,就是在这家餐厅度过的。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3

“我父母的性格不同,如果要比喻的话,父亲像是狗狗,热情又有活力,母亲则像是优雅的猫咪。”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4

这间餐厅在父亲的经营下,生意非常红火,成为本地知名的“网红餐厅”,不少知名人士前来打卡就餐。

“很多明星我都不认识,但是父亲会叫我一起拍照,我就过去拍了。”在新西兰出生长大的Cindy,对中国流行文化并不是很熟悉。

Cindy常常开玩笑自嘲,“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比我父亲出名”,很多华人游客都知道这家餐厅,但是鲜有华人了解Cindy在做的项目。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5

02

当一个华裔女生想做艺术家......

Cindy自幼就对艺术感兴趣,告诉父母自己“想成为艺术家”。她的祖父是一名摄影师,艺术基因隔代遗传,传递到了她的身上。

父母虽然没有反对,但是对此不太有信心。直到一次艺术比赛的出现。

当时在读高中的Cindy参加了Rotorua Museum Art Awards艺术绘画竞赛,过关斩将进入了前几名。

Cindy父母看到了绘画比赛上她的表现和成绩后,发觉Cindy做艺术家的想法不是天方夜谭,自此之后开始对她大力支持,尊重她的梦想和计划。

高中毕业后,Cindy考入奥克兰大学,拿到了艺术学士学位和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学位。

读书过程中,她开始对华人移民史感兴趣,在翻阅资料时,发现相关内容并不是很多,而且多是以英文书写,很多都不是站在华人立场出发书写的。

作为一个移民二代,她尝试去尽可能地做更多调研,并通过自己的艺术项目,把一些尘封已久的故事表达出来。

Cindy生活的城市,早年间华人数量并不多,她交了一些欧裔、菲律宾裔、毛利族裔的朋友。

读书期间,她交到了一位毛利男友。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6

在与对方相处的过程中,Cindy有了很多文化觉醒的意识,“很多毛利族裔都在为其自身的文化而骄傲,而我也想去找寻自己身上的中华文化,并为它做些什么。”

Cindy在Rotorua长大时,也曾遇到不少种族歧视,但是随着年龄长大,在创作的过程中,她慢慢与自己的华人身份和解,并开始尝试从自己的华人身份中汲取创作灵感。

03

用艺术展示华人移民故事

就这样,她开始了以华人移民文化为主题的探索和创作,尝试用艺术作品,表达毛利人与华人之间的渊源和故事。

华人和毛利人在1860年就有交往,在1910-1920年代,双方联系最为密切。

毛利人和华人,在当时经济和社会地位都较低,而且双方都擅长农业种植,都喜欢吃白薯、土豆、西洋菜、海鲜等,这让双方的关系更为紧密。

当时华人和毛利人的关系也很有意思,华人从毛利人那里租种土地,而作为地主的毛利人又作为工人帮助华人干农活。

2021年,她的作品《A Footnote on New Zealand History》,用陶瓷做了一个蔬果园的装置,来展示华人和毛利人在园艺种植中的连结和情谊。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7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8

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她会事先去本地图书馆、博物馆找相关材料,并去社区做一些采访调研。

在做调研时,她听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当年的淘金者,从中国带来了一些百合花的种子,如今这些花依旧在盛开。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9

“为什么淘金者会带一些花的种子来到这里呢?”提起这些淘金者,很少人会去探究他们背后的私人故事,也少有人会触及他们内心温柔的角落。

受到这个故事的触动,她做出了《Tracing a gilded trail》的项目,用陶瓷做出上千多破碎的百合花,散落在美术馆里。

这些象征着百年好合的花朵,在西方文化里,常被用做葬礼花束,文化的矛盾与充裕,生活在异国的不安和挣扎,都值得被书写。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10

在奥塔哥淘金地区,不少移民葬身于无名坟墓中,他们像是野花,努力地野蛮生长,然后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时代洪流里。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11

同时她还在当地找到泥土,做成花瓶形式,插入本地生长的花朵。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12

Cindy最近的一个项目,在黑斯廷美术馆展出。

这个名为《Offering》的装置作品,来自于她从新西兰华人菜农、园丁、杂货商的调研。

她用青铜铸造成柑橘皮和苹果核的形状,然后把檀香木和干果粉混合制成的香放在上面点燃,其中的原料,不少来自于黑斯廷本地的华人家族企业Onekawa水果店。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13

这些香炉经过精心布置,让人联想到祖先祠堂的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习俗,包括对生者和死者的纪念和尊重。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14

焚香仪式通常伴随着新鲜水果的供奉,营造出一种神圣而洁净的空间,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让人们与祖先和记忆联系起来。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15

“在新西兰,我们有大量的纪念碑,纪念‘伟大’的人物。

“许多建筑都以居住于此的殖民人物以及与东印度公司有牵连的人物的名字命名。

“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认可度很高,而对其他人的认可度却很低。

“所以我想用我的作品,来让人重新重视华人对社区的贡献。”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16

04

“希望有更多华人观众”

Cindy的作品备受新西兰本地艺术爱好者关注,目前她与Summer Gallery签约,慢慢走上自己的全职艺术家之路。

但是她依旧有自己的困扰,“有时候看到美术馆的观众,很少有华人,我会有些怀疑,这些作品到底是为谁而做?”

她说如果有天自己的展览前,站满了华人观众,她会觉得满足且开心。

现在的Cindy,越来越去拥抱自己的华人文化背景,也开始每周上中文课学习中文,她期待着自己早些考出hsk5级,这样就能申请她的“梦校”清华大学。

我,90后,为新西兰华人做了一个项目,华人却很少来看…(组图) - 17

聊起自己的作品和规划,Cindy说自己很少会去焦虑,只专心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就像我父亲开饭店,做出来的菜总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从小我就学会了去习惯处理不同人的看法,所以现在也更能习惯赞赏或者非议。”

大家常说“一代工科,二代金融,三代艺术”,这个说法在移民群体也会适用,作为二代移民的她,有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强的底气,去安心创作,我们也期待,她用更多作品,把新西兰的华人故事,传递出来。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