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几十亿的人造古镇,正在批量倒闭(组图)
张家界,中国旅游地“顶流”、韩国人“尽孝”标尺、电影《阿凡达》取景地,如今居然到了破产重整边缘。
就在 2024 年 12 月 16 日,坐拥张家界景区的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张旅集团)发布公司预重整的进展公告 [1]。这家公司四年来亏损七个亿,2024 年上半年就亏了 6116 万元,其中,旗下的大庸古城亏了 6438 万元 [2]。
这个耗资 24 亿元打造、被寄予厚望的古城,如今陷入巨额亏损的泥潭,几乎沦为一座鬼城。
大庸古城的命运,也正是全国无数人造古城镇的写照。
人造古城镇,开始批量倒闭
在全国各地旅游,你总能看到一些一模一样的古镇。走在里面,吃的是鱿鱼麻花臭豆腐,玩的是银饰古装文创品,吹的都是想你的风,查重率高达 99%,本地人常常戏嘲:“只有外地人才去。”
但现在有的古镇,连外地人都不去了。
号称张家界单体投资最大的城市旅游文化项目——大庸古城便是如此。这个项目地处张家界市中心,从 2016 年开始建设,总投资约 24 亿元。原本按张旅集团的估计,营业之后每年净利润能有 1.84 亿元,在不考虑资本使用成本的情况下,大概要运营十多年才能回本 [3][4]。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2021 年开始试运营后,大庸古城连年亏损,三年半以来已经亏了 5.47 亿元。
作为一个重资产项目,大庸古城大量的亏损都来自巨额的折旧摊销、财务费用、房地产税等。像 2023 年,单是折旧摊销的成本就有五千多万 [5]。
会亏成这样,主要是真没生意。
据张旅集团财报,2024 年上半年,整整六个月里大庸古城才卖出了 2300 张门票,相当于每天仅有十余位游客光顾 [2]。要知道这个古城的总面积是 18.5 万平方米,差不多是四分之一个故宫那么大,却冷清得像《三国演义》里的空城。
至于大庸古城一年到头少得可怜的营收,居然主要来自停车场 [6]。人们宁可来停车,都不愿意到古城里多玩一会。
到了 2024 年 9 月,大庸古城所属的公司(也就是张旅集团的子公司)就已经撑不下去了,率先进入重整程序,如果重整失败,大庸古城将被宣告破产 [7]。
其实除了大庸古城,全国还有许多同样陷入困境的人造古城、古镇。
2018 年,国家发改委对已公布的特色小镇进行了优胜劣汰的测评,当年底,403 个“全国特色小镇”整体更名为全国特色小城镇,419 个“问题小镇”被淘汰整改,其中许多便是以仿古为特色的小镇 [8]。
我们在天眼查中发现,全国有许多古城、古镇背后的旅游开发公司或投资开发公司已经注销跑路。
其中有不少是真古城、真古镇,它们有一定的历史底蕴,可因为试图进行修建运营的开发商注销了,致使项目被搁置。像河北的遂城镇,如今就保留着不少传统村落、古宅古院,但开发该古镇的保定市遂城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已于 2020 年注销。
而有些所谓的“古城镇”并无太多历史遗址,后期人工也没有建成,在网上“查无此城”。比如河南的曾国古城便是如此。
有的古城镇则是已经完成了修缮或重建,但因运营不佳,如今关门大吉。像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的水东古镇,据携程旅游显示,如今已经暂停营业。
也有许多人造古城镇,虽然背后的运营公司还在,但项目也已经基本荒废或人烟稀少。像济南的宋风古城,用地 652 亩,2019 年开始建设,现在却四处是杂草,成为了烂尾工程 [9]。
还有古镇是从盛转衰,典型案例就是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古镇,号称复刻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占地超过 1600 亩。2016 年试营业时,桃花源古镇还有不少游客,结果从第二年起就日渐萧条,现在几乎沦为空城 [10]。
乌镇的火,掀起全国古镇热潮
既然人造古城镇这么难做,为什么还会在全国遍地开花呢?这要从乌镇和周庄的爆火说起。
古镇旅游最早兴于江浙一带。坐落于上海和苏州之间的周庄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上个世纪,周边区域大兴乡镇工业,可周庄因交通落后、电力供给受限,工业化进程跟不上,但因祸得福,保留了大量古朴的桥梁、民居。
后来,被保存完好的古城古镇,打动了看惯“钢铁森林”的城市居民,他们从高楼大厦公路中逃离,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古镇旅游渐渐火了起来。
从 90 年代中期起,按着周庄、西塘等古镇的模样,江浙一带的古镇提出“旅游兴镇”,众多老旧小镇都开发起古镇旅游 [11]。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乌镇。
乌镇号称是千年古镇,但其实大部分建筑都是近二十年造的,2001 年开始对外开放,不少原住民也在拆迁时搬了出去 [12]。
结果,乌镇的这一改造,令其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镇成了全国乃至世界级的观光小镇。2016 年到 2019 年,乌镇每年的客流量都基本达到千万量级,最赚钱的时候,一年营收高达 21.79 亿元,净利 8.07 亿元 [13]。
有了乌镇的成功,其背后的公司——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又按着乌镇模式,在北京市郊造了古北水镇,2014 年开业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 [14]。
让破旧古镇焕发第二春,这样的商业模式自然令其他地方眼红。再造古城镇乍一看是一鱼多吃的大好事,既能盘活冷门地块,拉动周边地价房价,又能提高 GDP,增加就业,还能和乡村振兴、文化复兴等政策大方向挂钩。
于是,过去十几年间,中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古城镇建设。有些年头的古镇开始修缮重建,一些没什么历史文化资源的地方则从头建起,用钢筋水泥批量制造仿古建筑。
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不过 312 家,主要在江浙和川渝地区 [15]。但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估计,中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已经有 2800 多座 [16]。要知道全国县城的数量都不到 1500 个,相当于每个县都标配一个“古镇” 。
到 2016 年,住建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鼓励建设特色小镇后,古镇数量进一步增加 [17]。
从天眼查来看,全国存续的古城、古镇的置业或旅游开发公司就有近 3000 家,另有约 1500 家公司已经“中道崩殂”,处在注销状态。
千篇一律的古城镇,没人爱去了
十几年间冒出这么多古城镇,结果可想而知,就是旅游资源过度供给,可全国游客不够用了,这样一来,注定有的古城镇会落得无人问津的结局。
更劝退游客的是,大量古城镇在建设和运营上都出现同质化的问题。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51.3% 的受访者觉得全国各处的古镇有些相似,38.5% 的受访者认为古镇非常相似 [18]。这种相似既体现在售卖的商品和服务上,也体现在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上 [18]。
之所以这些古城镇会高度重复,一来是因为很多所谓的古城镇都是后天再造的,自身没有多少文化底蕴,要么就是历史文化太冷门,没有足以吸引客流的知名 IP。
例如人们去张家界主要是看自然风光,可当地借着小众的“古庸国”历史造了个大庸古城,实际上里面的建筑已经和古庸国没什么关系,而且这段历史对于大众而言也过于陌生。
还有些地方会建杨家将相关的六郎古镇,三国里官渡之战相关的官渡古镇,但实际上当地是否和这段历史有关系还存在争议。甚至有的古镇是把原住民迁走,拆掉真正的老房子,然后盖上全新的房子,让工作人员扮古人、当“土著”,仿佛在上演“楚门的世界”。
二来是很多古城镇从设计起就缺乏规划和定位。从手串手镯、烤肠鱿鱼,到青砖绿瓦、瓦舍勾栏,“撞脸”严重的古城镇最终沦为披着文化外衣的商业街。
曾经,张旅集团复盘大庸古城业务就指出,“国内古城古镇项目粗放化的扩张发展模式严重脱离市场实际。” [19] 周边已经有溪布街、古庸城,还要在当地硬造一个差不多的大庸古城。
而乌镇能够独树一帜,不在于那些仿古的建筑,而在于其抓住自身定位,专注提供特色优质的服务。乌镇不像其他古镇一样一股脑卖清一色的商品,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戏剧节、木心美术馆、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些都是大量古城镇难以复制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古城镇往往前期投入巨大,涉及拆迁、建造等多个环节,这也使其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比如濒临破产的大庸古城的投资额就将近 25 亿元。一些古城更是烧钱,据报道,湖南桃花源古镇的投资额就高达 50 亿元,哪怕按乌镇那个体量的净利润,每年挣两亿,也得 25 年才能收回成本 [10]。
前期投入大,后期运营差,这使得千篇一律的古城镇很难在这么卷的文旅竞争环境里存活下来,一旦客流不及预期,就很容易走到停摆边缘。
或许,古城镇真正该做的是返璞归真,用当地淳朴的特色来抚慰都市社畜的心灵。毕竟没有人愿意花大钱,只为看几乎一样的山寨房子、吃全国统一的地摊小吃。难道小区楼下的臭豆腐不更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