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2月12日 24.5°C-25.8°C
澳元 : 人民币=4.59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6小时前 来源: 最华人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2024年,“上桌”成了女性议题中的高频词汇。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1

作者:黄金菊

出走的大妈苏敏、重现江湖的刘小样、因京东直播事件再次成为焦点的杨笠,都在网上刮起一阵阵旋风;

2024年亦被称为国产影视女性上桌元年。

探讨女性出路的《挑战极限》《基层女性》等著作被更多人看见;

主持界的大咖也纷纷加入:鲁豫推出彰显女性力量的播客《岩中花述》,通过音频讲述了近百名不同背景女性的成长故事;张越拍摄《她的房间》,以探访、对话的方式,针对8个当下重要的女性议题,提供女性成长的切面和样本;而在《锵锵行天下》《圆桌派》中以嘉宾身份出现的周轶君,推出的综艺《第一人称复数》第二季在豆瓣上被打出了9.1的高分。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2

● 周轶君

周轶君,这个在20多年前叱咤风云的国际战地记者,这个在六年前拍出《他乡的童年》震撼整个教育界的纪录片导演,再次为更多的人所关注。

在性别对立日益加剧的当下,周轶君的经历为我们重新审视性别话题提供了重要视角,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3揭示真相者:让世界看见加沙

“新闻早已过去,时间地点的线索不再重要。风云领袖随风逝去,黄土茫茫不知何处。留下来的,打败时间的,竟是芸芸众生的日常。大乱中有小静,爱恨生死,如旋转门。”——周轶君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4

2000年9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导致了严重的伤亡。

据2002年的报道,加沙地带的死亡人数已飙升至39090人,加沙成了尸骸遍野的地狱之城。

26岁的周轶君主动争取去巴勒斯坦报道,领导不忍让她亲蹈死地,在驳回了她三次申请后,终于被她新的理由打动:“长期的外派任务,女性的耐力会比男性的爆发力更重要。”

就这样,周轶君踏上了前往加沙的征途,成为了新华社历史上首位常驻此地的女记者。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5

● 周轶君在加沙的采访照片

在这片被喻为离上帝最近,却又与死亡仅一线之隔的土地上,她孤独而坚定地履行着记者的职责,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加沙常驻女记者。

而且这一住就是两年。

然而,在这个被战火蹂躏的土地上,在加沙的700多个日夜里,她不是以“女性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记者”的身份存在。

血流成河、断水断电、突发而至的爆炸、运输机战斗机侦察机每天在头顶盘旋发出的巨大的轰鸣声……这些令人闻之色变的考验仅是冰山一角,她还要面对与其他国家的男记者推搡抢机位甚至爬电线杆的挑战,以及当地人对女性最大的恶意。

她曾被一块大石块击中脖颈,血把衣服都染红了,脖子好久都不能动。还有一次,在车上,一个小男孩忽然掏出手枪指向了她……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6

● 周轶君镜头下加沙的小孩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威胁,她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恐惧,然而,恐惧并未让她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她作为记者的身份认同。她时刻铭记着自己的神圣使命——揭示巴以冲突背后鲜为人知的真相,这份信念如同灯塔,指引着周轶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勇往直前。

她希望,大家看穿“危险”背后传递出的东西,“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7

● 2003年,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接受周轶君采访

周轶君的职业偶像是法拉奇,传奇的意大利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她从偶像那里汲取的,更多的是一种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你要亲身经历,你要深入发现”。

“所谓的性别弱势强势,比如小孩就对我扔石头,骚扰我,那太常见了,那种时候你必须忘了你是女性,就是这样的。你要是成天想着,我是女的会不会被人欺负,那你别干了。我对那些事情是很麻木的。因为,你要是在意那些事情,那别的事情都别干了,天天就想,你就去哭吧。”

她的笔下和镜头中,再现了战争的残暴与罪恶:在自家门口中弹身亡的五岁巴勒斯坦男孩儿,一群兴奋地喊着“明天我要当烈士啦!”的即将当人体炸弹的孩子们,坐在废墟里失声痛哭的幸存者,无家可归流落街头的老人……

有一次,她问一个孩子,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男孩目光空洞地望着她:这里的孩子长不大。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8

● 周轶君镜头下躲避炮弹的加沙的小孩

她采访阿拉法特、阿巴斯、被称为头号恐怖分子的亚辛等中东关键人物,更多的是去采访那些生命随时可能被夺走的普罗大众。

她表现巴勒斯坦难民营的朝不保夕,也再现以色列人的失去安全感的焦虑。这种人文关怀,使她的报道超越了简单的新闻事件,成为记录时代的历史见证。

她的报道从不刻意渲染女性的柔弱,也不刻意彰显女性的坚强。她仅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力求还原战争最真实、最残酷的面貌。这种超越性别的专业精神,尤其是从中展现出的独特的悲悯情怀,让她的文字于深刻中又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她看见、记录、追问、思考,用专业客观和真诚写出一篇又一篇战地报道,写出在加沙七百多天的历程故事《离上帝最近》、遍访16个国家与上百个人物做访谈的《走出中东》、表现大时代中小人物故事的《中东生死门》。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现中东,让世界看见加沙,看见战争的罪恶。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9

2004年,周轶君荣登第二届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她被评述为“坚守的使者”,“因为她的坚守,让每一个需要的地方都发出了中国人的声音。”

离开加沙时,她说:“我终归要走的!这是我对自己,也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经常对我说的话。记者总是从别人身上榨取故事,然后走掉。我总有穿上裙子、看到正常生活在彼岸的一天,他们呢?”

这就是周轶君,勇毅果敢中永远怀着大悲悯的周轶君。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10

● 战地记者时期的周轶君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11教育探索者:在童年里寻找答案

2014年,周轶君从凤凰卫视辞职,决定转型成为纪录片导演。

做记者,周轶君极为专业,但在纪录片领域,她称得上是“新手”。

在好友、国内知名纪录片导演任长箴看来,周轶君是“胡拍”,但是她身上有一种“敢于失败的勇气”。就是凭着这股勇气,周轶君开始了她的新征程。

2019年,周轶君执导的教育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刷爆全网。

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豆瓣评分高达8.9分。荣获了2019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纪录片奖项。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12

● 《他乡的童年》海报

《他乡的童年》不仅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纪录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家长对教育的焦虑与期待。

从海淀黄庄到衡水毛坦厂,从幼儿园到高中乃至大学,中国教育的“卷”,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马拉松。参赛者从二三岁起跑,背负着家长的期望、社会的压力,以及自我实现的梦想。赛道漫长而拥挤,每个人都拼尽全力,生怕落后一步。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13

● 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

这场“卷”的背后,是全社会对教育的极度重视,也是对未来的深深焦虑。每个人都希望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但代价却是童年的消逝、青春的压抑,以及无数家庭的疲惫不堪。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似乎永无止境的角逐中,孩子痛苦,家长焦虑乃至崩溃。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周轶君亦身处其中,睿智如她,同样痛苦不堪。

“我不是教育专家、只是身为母亲,对教育有许多问号,于是,我选择做一名探索者。”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14

● 图片来源:《圆桌派》

身兼母亲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周轶君率团队走访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五个国家,用她的镜头展现了不同的教育模式。

在纪录片中,周轶君选取独特的视角,客观记录细节,再现各国教育的原貌,通过镜头告诉我们,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完整的人。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15

● 周轶君镜头下德国黑森州的一所小学课堂。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

她不简单地比较各国教育的优劣,而是深入探讨教育背后的文化逻辑。她关注教育如何塑造人的思维方式,如何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这种深刻的反思,赋予了《他乡的童年》非凡的思想深度,使其成为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有几个情节耐人寻味:

在芬兰,小学五年级前没有考试,不鼓励竞争,崇尚平等。三年级的学生可以不受科目类别限制,可以在森林里上任何课,孩子们为每一棵树取自己喜欢的名字;

在日本,一所幼儿园的草坪被设计成不平整的样子,草坪会长出不同的植物和花朵,小朋友们在坡地攀爬奔跑,大声喊叫解放身体;

在以色列,学校有教育小丑,他们戴着红鼻子走进教室,告诉孩子们没做好作业没关系,没考好试没关系,青春期的情绪也没关系。

这些场景,让多少中国观众泪目!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16● 周轶君在赫尔辛基的小学中感受芬兰儿童的创意。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

有一个场景深深触动了周轶君,让她当场失控了。

芬兰一集中,孩子们到敬老院和老人一起画画。周轶君也拿起画笔,描绘出一个男孩的侧脸,她坦言,这是她人生中第一张画作。当她看到所有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创作里,当她听拉妮老师说每个人都可以画画,画画只是一种表达,可以在纸上自由地表达自己时,她当场落泪,许久说不出话。拉妮亲切地拥抱她,轻轻拍她的肩,周轶君哽咽了。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17

● 来源:《他乡的童年》

她说:“我从小受的教育里,我们总是被说,你这个不行,那个做不好。你不可能做到这个那个……其实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永远不孤单、不会陷入绝望。”

弹幕里,网友一同流泪,一同被鼓励、被治愈。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18

● 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

即便周轶君已十分优秀,仍难免遭受质疑。有人嘲笑她英语不流利,更有专业人士批评她声音不悦耳,难以掌控全场,断言她不适合做主持人。

好在周轶君她做到了不受限,性别限制不了她,人言乃至成败能奈她何?

还有一个对话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当周轶君问几个丹麦小学生什么是成功时,一个男孩说,他认为有一份工作,能够结婚,有家庭,银行里可能还有一点点能保障生活的存款,他觉得就挺成功的,另外几个孩子也认同这种看法。

成功到底是什么?想明白这个问题对于当下焦虑的我们来说何等重要,今天的很多焦虑就是因为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出了问题。

激发起全社会对教育的深度思考,这正是《他乡的童年》的深刻意义之所在。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19

● 一名在新西兰留学的中国学生,因为写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话,被教授打了零分。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

这种思考,可能会影响一代人的教育选择,进而影响中国教育的未来走向。在这个意义上,周轶君的这部作品,已经超越了纪录片的范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我觉得我们真正能够培养他们的,就是在于培养他们如何看待自己获得的东西,他能够再从中获得什么,和他怎么去应对他周围的这些环境,就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能力很重要。”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20

● 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

在周轶君对教育的深度思考中,有她作为母亲的切身感受,亦有她作为记者的广阔视野。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21深度对话者:跨越性别的尝试

从战地记者到纪录片导演再到主持人,在任意一个角色上,周轶君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许多人在提起她的这些头衔时,却往往愿意在前面加一个“女”字。对此,她有一段非常经典且有意思的回应:

“在专业面前,我意识不到性别。你的优先级是你工作的专业性。你不必太女,也不必太不女。我想穿裙子就穿裙子,我想穿裤子就天天穿裤子,……所谓(性别)自如就是你和你这个性别能够和平共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谈及“文化访谈类节目”,无论是《锵锵三人行》《圆桌派》还是《十三邀》,男性都总被默认为是表达的中心和观点的生产者。

而做客《锵锵三人行》《圆桌派》等节目的周轶君,以洒脱自然、睿智深刻、学识渊博而圈粉无数,成功改写了这种刻板印象。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22

● 周轶君作为嘉宾参加《圆桌派》第六季

她也从来不以性别来定义自己的角色,而是以思想来定位自己的位置。在与各界人士的对话中,她既能保持理性的思考,又能展现感性的温度。

在理想国“戴锦华×周轶君:女性是一种处境”对话中,当被周轶君问及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推动女性主义的进步时,戴锦华教授说:

“因为当女性是人类的一半的时候,所有跟性别相关的问题一定同时是人类的问题,一定是人类社会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女性主义也同时是一种实践的人道主义。”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23

● 图片来源:《理想国》

周轶君,一位女性主义的践行者,虽自谦对女性主义理论不甚了了,却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提升女性群体的可见度。

2024年10月,周轶君主持的谈话类节目《第一人称复数》第2季一开播就引发了热评,被网友称为“今年最好的访谈节目之一”。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24

● 图片来源:《第一人称复数》

“我们第一期在录的时候,跟毛尖老师聊,我说要聊幽默这个话题,我在讨论女性跟幽默的关系,她说你讨论女性幽默不如展现女性幽默。”

周轶君在映后访谈如此解释这个选题策略。她们坚信,正是因为创作者在创作之初决定不讨论“女性”,才能表达出真正的女性视角。

也正因此,通过《第一人称复数》,我们看到了91岁高龄却保持着赤子之心的徐小虎,她的金句“我小时候就发现了大人笨,所以我就不要变成大人”震聋发聩;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25● 徐小虎做客《第一人称复数》

评价正在热播的《玫瑰的故事》时,毛尖直接批评其主题倒退一百年,这见解是何等犀利深刻;

而几乎素颜出镜的王珮瑜讲述她对京剧的热爱与坚守时表现出的真诚与美好,更是引发网友强烈共情。

超越性别,回归人性;超越偏见,追求真理。在这个意义上,周轶君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记者、导演、访谈人,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思考者。

“我越来越感觉到所谓寻找自我不是在自己身上找的。你得去这个世界里面找。去跟他们接触里面找。如果你感到困惑,感到你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我的方法会是去做事情。不要把自己放得那么大,然后你去做事情去走这个世界。你反而慢慢把自己看清楚了。反而能找到你自己。你会越来越坚定知道你是什么人。你能干什么。”

她这么勇的女人,全世界也没几个(组图) - 26

周轶君,始终好奇和关心世界,始终在路上。她也在看世界的途中,在不断地超越自我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一步一步成为自己,成为周轶君。

● 参考资料

[1] 国家地理中文网丨从战火中的加沙到剑桥,周轶君经历了什么?

[2] 三联生活周刊丨为了孩子满世界搬家的中国家长,就能逃离“内卷”了吗?

[3] 看理想「豁然开朗」栏目专访周轶君丨成长,在于拥抱不完美的自我

[4] 女性访谈丨温柔的风口

[5] 理想国丨戴锦华×周轶君:女性是一种处境

[6] 人物丨一个女人,如何一步步成为自己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