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女留学生遇害了, 但评论区更气人(组图)
美国加州艺术学院女留学被害一案有了进展。
2月13日,洛杉矶县警方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目前加州中国留学生遇害的调查。
警方透露,案发前日也就是2月3日晚,遇害者庄同学与一名男性在一起。
监控视频拍到了次日,也就是案发当天,他从庄某的二楼卧室的窗户逃走的画面。
警方表示,这不是一起随机的暴力行为,而且庄某认识嫌疑人。
根据公布的视频照片,嫌疑人是一名20多岁的男子,身穿黑色衬衫和黑色裤子,似乎是一名亚裔。
为了找寻这名嫌疑人,目前警方悬赏2万美金,奖励为此案提供线索的人员。
一名23岁的女大学生,本该在今年毕业的她,却惨死在异国他乡,加害她的人依然逍遥法外。
这本是一件让人无比痛心和愤怒的事件。
但事件过去不到一周,嫌犯还未落网,随着受害者的社交媒体被网友扒出。所谓「大尺度照片」、「白人男友虐待」、「精神异常」等信息在网上疯传。
“很难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看了她的照片,一点都不值得同情……”
“不怨她,怨她爹娘,是她父母的价值观把她送出去的。”
还有更多恶臭评论,实在令人不忍直视。
更有一些大V,把受害者的照片不打码发出来传播、点评,逻辑不过就是她私生活不检点,死了活该。
虽然,受害者庄同学备受争议的INS账号已经隐藏,却还有不少人在评论区私信求图。
女孩不幸被害
旁观者一片叫好
庄同学究竟做了什么,会遭到如此大规模的网暴呢?
首先,网友在她交了白人男友这件事上大做文章。
一些流量文章用了这样的标题:“爱白人男友酿惨剧”、“迷信洋男友命丧他乡”,极尽刻薄之能事,渲染她因为“崇洋媚外”而付出代价的结局。
庄同学确实在社交媒体上控诉的男友暴力行为,这可能是造成她悲剧的原因之一。
可无论是遭遇亲密关系中的暴力,或最后被害致死,庄同学不都是受害者吗?
这年头,异国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特别喜欢看异国恋博主们的小视频,文化差异反映在生活琐事上,特别好磕。
而且跟所有亲密关系一样,跨国婚恋有顺利的,有不顺利的。跨国恋人,有值得托付的,也有所遇非人。爱情本来是不分国家,不分肤色,人渣也是。
即便庄同学是因为白人男友三观产生了变化,这也仅仅是个例,其中也必然叠加非常多不为外人道的细节和巧合。
把一个偶发悲剧上升到“留学生都不自爱”,“交了白人男友人就会变坏”,“崇洋媚外下场就是如此”,只会加剧对立情绪,误伤其他异国恋。
而且根据警方通报,第一嫌疑人恐怕是一位亚裔男性,接下来又该编排怎样的剧情了呢?
其次,被害女孩的私生活被大肆鞭挞。
很多人翻看庄同学的的社交媒体后,发现了不少「露骨」的照片,认定她就是所谓的easy girl。
配合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比如校医发现她手臂上有捆绑的痕迹。拼凑出一个「女孩子不自爱」的悲剧故事。你可以想象,在普遍厌女的网络氛围中,他们说了出多么难听的话,这里就不做引用了。
成年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她easy不easy是她个人选择,在道德层面上,没有人是圣人,何况她没有伤害任何人。
总之,受害者被杀害,责任完全在凶手,而不是她的私生活。
庄同学在社交媒体上的艺术作品,被解读出各种阴谋论的版本
最可悲的是,她的家庭教育被不断揣测。
孩子不幸遇难,最伤心的莫过于父母。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或许没有做到尽善尽美。
但把责任推给「送女儿去留学」的父母,或是臆测就是「父母对她不关心,造成她不自爱」,这种说法太残忍了。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出生后妈妈就全职照顾她,爸爸也不是那种只做生意不管家庭,经常陪伴她和妈妈,原生家庭没什么大的瑕疵。
但在瑞士留学期间,或许是因为寂寞,或许是因为失恋,她抑郁了,好几次试图自杀。最后,父母只能把她接回来,放弃了学业。
孩子青春期之后,几乎脱离了父母的羽翼。尤其是留学生,他们在国外交什么朋友、遭遇了什么变故、接触了哪些思潮,大大超过父母想象力的边界。
就已知的信息来看,庄同学留学前在国际学校读书,托福满分,又是艺术生,没有300万拿不下来。
你要说她的父母不重视她,我不信。至于爱,也许方式不够好,但谁又能说自己能出完全正确的爱呢?
成年人出事,首先怪罪父母,这不公平。
「受害者有罪论」
忽视的真正的威胁
发现没有,在很多恶性事件中,「有罪的」都是受害者。
尤其当恶性事件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当受害者是女性,那些「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巴掌拍不响」、「狗急了也会跳墙」的风凉话,想不听到都难。
之前网上流传了一则视频,一名女性遭到男子的殴打、拖行。
在事实尚未清晰的情况下,就有人发表了高见:“凌晨,大多数人都在睡觉,还在外瞎混的女人……估计就是没谈拢。”
事后,警方调查结果是,这两人素不相识。这名女性不仅遭受了无妄之灾,还被谣言中伤。
加害者尚且可以受到法律惩罚,网络谣言却无从追究。
再有就是之前轰动全国的「杭州杀妻案」,罪犯许国利将妻子来女士残忍杀害后,搅碎扔进化粪池,手段残忍令人不敢相信是人类所为。
在得知自己被判处死刑后,许国利还在法庭上大喊“我爱她”。
明明是一个事实明确的暴行,一些网友竟然还心疼上了杀人凶手,把受害者来女士描述成一个看重金钱、唯利是图的女性。
还有说受害者是“恋爱脑”,一味贪图丈夫的高大帅气。不惜离婚跟许国利在一起,最后的结果也是咎由自取。
对高大帅气有什么误解?
层出不穷的受害者有罪论,符合认知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理论:“公正世界谬误”。
最早提出公正世界谬误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Melvin Lerner,他通过一次电击实验发现当旁观者对受害者被电击这个事实无能为力时,就会开始贬低受害者,通过建立“世界公平”的认知建立起安全感和控制感。
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源于人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公平且公正的,每个人都会得到其应得的结果。所以每当罪案发生时,就有无数键盘侠冲出来抨击受害者。
但这种想法会导致人们过度简化了因果关系,将个人品质与其遭遇关联,而忽视了真相的复杂性。
「公正世界谬误」的危害在于,它导致人们对不幸者缺乏同情,将他们的苦难归咎于个人错过。
更可怕的是,它也削弱了人的思辨力,自以为将自己和危险隔离开。
只交中国男朋友就可以避免亲密关系暴力;只有穿得少的女孩才会遭遇性暴力;只要家庭充满温暖,孩子就不会被坏人欺负……
事实并非如此。
世界上就是存在纯粹的恶,根本就不由被害人的行为转移。
想想现在还没有找到章莹颖,她又做错了什么?
“被性侵那天,你穿的是什么?”很多人在遭遇性侵后,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小镇,就以此为主题办了一个展览,展示了受害者被性侵时所穿的衣服。
校服、衬衫、运动衣……
你会发现,受害者可能是普罗大众中最不起眼的那个,衣着保守、行为普通,但是却受到了不普通的伤害。
参观这场展览的Lisa说:“我觉得很心寒,很可怕——应该羞愧的,是那些施暴者,而不是受害者。”
震惊世界的“秀媛案”,8岁女孩无辜被害
正是这种本末倒置的态度,让很多受害者不敢维权,他们害怕自己被大多数人认定有罪。也正是这种认知偏差,会让更多人忽视了风险,成为犯罪贩子眼中的羔羊……
送孩子去留学
我们错了吗?
我今天之所以要写这件事,一方面是被评论区的留言气到心塞,忍不住为受害者多说几句;另一方面最近几年留学生的恶性事件屡有发生,确实也让一些父母们感到很焦虑和迷茫,不知道接下去该怎么办。
担心乖巧懂事的孩子一旦出国,会不会被西方世界的「大染缸」污染?会不会交到不好的朋友,混到非法的圈子?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类事件对我的启示就是:我意识到,留学存在的风险,不是环境带来的,大都在自己身上。
我认识不少留学生,英国的、美国的、东南亚的,全世界各地都有。几乎没有人抱怨所在国家的安全有什么问题。原因是,他们的生活圈子很简单,学校宿舍两点一线,娱乐活动甚至比在国内还少。
他们跟我说起身边朋友的奇葩故事,什么借钱不还,婚绿被骗,归因也在当事人风险意识太差,识人不准导致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出国前没有经历过任何意外、承担过任何风险,如果他判断是非能力很不够格的,他就很容易进入危险环境/关系不自知。
如果一个孩子,一直过着纯洁的象牙塔生活,父母又管教严格,缺乏自主性,那等到他获得自由后,他大有可能用一些极端行为来获得生命的掌控感……
话说回来,这些风险跟出国也没关系,被北大男朋友PUA自杀的包丽,进了大学后沉迷网游的学霸,这样的故事在国内也不少……没有风险意识的孩子,就像无助的绵羊,在哪里都会被野兽盯上。
海外留学有没有危险?答案是“有”,这个世界到处是骗子、小偷、坏人。
我们要做的是学会识别他们,躲开他们,找到求助通道,那么遭遇危险的情况就会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