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2月21日 24.5°C-25.8°C
澳元 : 人民币=4.64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换一个战场再竞争”:高才通计划逾两年后,大陆家长看香港插班潮(组图)

2天前 来源: BBC中文网 原文链接 评论1条

今年43岁的赵然从来没想像过,自己会在香港博士班课上拿了个“F”(不合格)。

她曾是天津高考文科第五名、985大学毕业,供职过中国国家发改委,之后在北京创业生根——回看整个路径,“就是学霸吧”,赵然腼腆承认。

“换一个战场再竞争”:高才通计划逾两年后,大陆家长看香港插班潮(组图) - 1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2022年末港府开通“高才通”、取消“优才计划”限额,带着孩子来插班的内地家长急增。

但这位中国传统竞争中的优胜者在香港教育面前“受挫”。赵然目前在香港理工大学读博士,其中一门课因为不会写“反思性论文”(reflection journal),被老师发邮件批评。她感到香港教育重思辨,而这种方式是她在内地“没有经历过的”。

赵然当天回家就和先生商量,觉得香港教育跟内地传统应试模式不同,在北京的儿子或许可以转个环境,来港体验强思辨的教育,“挺有意思、蛮好的”。两人花了一周时间,就决定为孩子申请插班。

她在2024年4月开始申请,投了70所学校、去了13个笔试、2个面试。最忙的那段时间,他们每周往返北京香港,“(花了)估计三四万(人民币)肯定有”。6月初,14岁的儿子被东涌一所直资中学录取,每年学费五万八港币。

“换一个战场再竞争”:高才通计划逾两年后,大陆家长看香港插班潮(组图) - 2

图像来源,provided

图像加注文字,最忙的那段时间,赵然一家每周都北京香港来回飞。

两个多月就给儿子找到学校的赵然回想起来,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我们要是早来,他能选择的学校就更好,”她感慨,“我们已经来晚了,那个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在香港,拿着工作、投资或学生等签证的人,可以申请伴侣和未满18岁的子女以受养人身份来港。2022年末港府开通“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高才通)、取消“优才计划”限额后,带着孩子来插班的人急增——根据入境处向BBC提供的数据,2023和2024年,两计划合共逾11万人获批来港,他们成功申请了超过8万名18岁以下受养人。这还不包括像赵然这样通过念书带小孩来香港的人士。

“简直是一个高峰。”香港丽泽中学校长李洁明说,因为学校靠近西九龙站,过去一直都有内地生来港插班,每年接约100个查询,但到2024年“平均每天都有一两个来问”。他也感到惊讶,“很夸张的,(涨了)四倍有多。”

李凯茵曾任九龙真光中学家长校董及家长会主席。她在中文社交媒体小红书上观察到,随着多人分享自身经验,“多了人学会走这条路”,2024年暑假开始插班就变得困难。她还留意到,不少家长以“逃难”形容自己:“他们是在逃避内地教育的苦难,走来香港。”

“把别人给PK下去”

为了儿子插班,赵然做足准备。她把全港400多所中学拉到一个Excel表格里,仔细列好每一所学校的地区、排名、插班申请的开放时间,还有相关网址——为了确保讯息准确,每三天要更新一次。

她做满资料搜集、买好邮票,丈夫亲自来港递信。赵然说,过去大陆孩子赴港读书是“一个很平常的选择”,“我们早就知道会有很多(插班),但是不知道会有这么多!”

她记得,一次和儿子去深水埗中学考试,整个操场站满人,“天南海北都有”。她观察,应考的学生能坐满五个容纳30人的教室,“还有的是在礼堂里”。

“换一个战场再竞争”:高才通计划逾两年后,大陆家长看香港插班潮(组图) - 3

图像来源,BBC NEWS CHINESE

图像加注文字,今年43岁的赵然来到香港攻读博士,并决定把在北京的儿子带来香港读书。

香港学校对开放插班申请没有划一规定日期,主要针对在秋季九月和春季一、二月入学的申请者,学生需经过笔试、面试。

中小学分为四大类:官立、津贴、直资和私立——前两者不用交学费,直资学校按学生人数受政府部份资助,学费数千到数万港元不等;私立学校则完全自负盈亏。另外,按中一收生和升大学成绩,学校被分为三级,最好的是Band1。

来港家长看排名,还会估算机会。李凯茵形容,因为直资学校名额与资助挂钩,“比较乐意走一个(学生),就补一个”,学位相较多。她举例,香港管理专业协会李国宝中学是Band1直资中学,今年参加中二插班笔试的学生就有130多人。

英华书院校长陈狄安是香港直接资助学校议会主席。他向BBC表示,自2023年2月结束新冠疫情期间的管控措施并恢复中港正常通关以后,配合新学年开始,学校在中下旬收到不少插班查询。2024年12月香港举办大湾区香港学校展,有学校一天就收到过百张申请。

至于津贴中学方面,九龙真光中学校长、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李伊莹向BBC表示,自2023年6月开始,学校收到的插班申请比以前多,“有些(学校)可能会多了几十份、百几份,有些可能几百份都有听过。”

“非常多人。”来自北京的侯先生感受到。

今年44岁的他在2023年底获批优才签证,2024年10月开始带两个女儿来插班。他去过两场面试,排队队伍都非常长,“可能都不止六七十人”,但是他知道名额“也就是几个,甚至两三个”。

以英华书院为例,陈狄安透露该校的中学每年约收十名插班生,其中内地生占不到一半。他解释,直资学校“有时只是填满香港的需求都未必可以”。

“它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嘛,就是不在乎你考多好,而是在于你能不能把别人给PK(比拼)下去,对吧?”侯先生这样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别人给PK下去。”

“换一个战场再竞争”:高才通计划逾两年后,大陆家长看香港插班潮(组图) - 4

图像来源,provided

图像加注文字,Band1的香港管理专业协会李国宝中学,今年有130多人参加中二插班笔试。

为何选择香港

2023年之前,侯先生从没想过要搬来香港。他住在北京朝阳区,曾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现在担任律师,还有金融业的稳定工作,“重心80%还是在内地这边”。事业上,他明白去香港很难找到对等的工作机会。

至于教育上,他感觉内地教育更合意一些。他认真比较过:内地基础教育学得比较“扎实”、资源丰富;香港QS世界大学排名虽然有优势,但专业比较窄,“没有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去训练”。

不过回归家长身份,他坦言想法“很朴素”,“还是想让他们能够在一个正常的环境成长,或者说,不要那么累吧。”

赵然在小红书上每天都分享孩子日常、插班资讯。她观察到来港的家长主要分三类:第一类人,是父母在香港有事情做,所以带孩子来,“不要先去思考孩子未来怎么样,就是先把自己搞好”。第二类,是因为身份问题无法在工作的城市考试,中考得回去户籍地,所以不得不来香港。

第三类人占过一半,就是想逃离内地的“卷”。

在大陆,政府只提供九年义务教育,学生读到初中毕业要参加一场中考。在很多大城市,考生中大约只有一半人能升上普通高中,其他则会分流到中专或职业学校。侯先生形容,“那个是一个非常差的选择。”

“觉得这个孩子一旦上了中职就废了。”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BBC说,尽管现在中考普职比(普通高中、职校比)已经大幅提高,“基本上是达到了七比三左右”,但家长仍然存在分流焦虑。

要摆脱焦虑,唯有让孩子挤进高中。侯先生举一个朋友的例子:朋友孩子在南京,读初三。每天早上他要6点40分出门,下课也要上自习,晚上9点50分才回家,吃过东西后还会学习,最后在11点入睡;第二天重复这样生活。

“这个作息时间不算最卷的,只能算一个中等偏上。”侯先生强调。

在香港,政府透过公营学校为所有儿童提供12年免费小学及中学教育,学生不存在中考那种淘汰性竞争。但为了升中呈分试和中学文凭试(DSE),不少学生下课也会上补习班。

“换一个战场再竞争”:高才通计划逾两年后,大陆家长看香港插班潮(组图) - 5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在大陆,学生初中毕业要参加一场淘汰性的中考。

不过侯先生说,在大陆“这已经不能叫补习了,更准确的话叫做第二课堂”。成绩不好的要补课,成绩好的更要补。为了快人一步,许多内地家长会让孩子“超前学、提前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学初中的课、初中的提前学高中的课。

侯先生曾经听说,这种孩子到了香港只要英文适应好,“听说是可以秒杀那边(学生)”。

在熊丙奇看来,家长激烈的内卷和焦虑,背后是因为“为名校为学历”的气氛,以及以分数为录取标准的背景所导致。

但他提到,上不了高中的学生还有四种选择:第一,复读;第二上内地私立的国际课程班;第三,到港澳升学;而最多人选的是第四种,直接到国外留学。

然而,近年留学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熊丙奇解释,原因包括家庭经济条件改变、出国留学政策的影响、回国就业情况等,“也有些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出去,可能不管对家庭还是对国内的感情都变很淡”。

侯先生也觉得,现在国外大环境“不一定特别安全”,对比下来香港成本低一点,又是“咱们中国的一部份”。他觉得是个好选择。

港府的人才计划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2024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近600名受访者中,六成有子女在香港就读中小学。

在带女儿去考试时,侯先生感觉“应该有70%到80%都是从内地过去”。他笑着说,“所以现在相当于是内地跟内地的孩子在竞争——换了一个战场再竞争。”

“换一个战场再竞争”:高才通计划逾两年后,大陆家长看香港插班潮(组图) - 6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侯先生感觉,香港插班试相当于是一场内地孩子之间的竞争。

到港后的家长和孩子

来自深圳的刘先生,则恰好避过了这场激烈的竞争。他在2022年报了香港本地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班,拿到IANG签证(毕业生留港签证)后,在2023年4月给两个女儿申请插班,目前已经在Band1直资学校入读。

像赵然一样,他也曾是中国大陆的学霸。今年48岁的他北大毕业,在华为工作了十年,后来自己创业。回顾学生时期,刘先生感到“非常非常辛苦”,他不希望女儿重复自己的路,“我觉得就是不值得”。

所以在孩子出生不久,他已经规划好道路,让她们避开高考——三岁读国际幼儿园、小学上双语私立小学,未来上中学也挑国际学校。

但在2021年,Band1直资学校香港培侨书院在深圳开设分校,“用的是港式教材,老师也都是从香港过来”。刘先生注意到,香港教育既有中文、又着重英文水平,不光强调对题的操练,也注重“德智体群美”的全人发展。这跟自己的理念吻合,决定把女儿带去香港。

目前,刘先生一家已经来港生活一年多,女儿也适应得挺好。他总结下来,觉得还是女儿从小英文基础打得好。不然的话,只靠校内教育“是完全达不到香港英文的水准。”

英语总是内地生的第一道难关。丽泽中学去年学校约招了60位内地插班生。校长李洁明观察到,内地学生数学能力都很强,“但英文有距离,始终追不上本地的水平。”

另外两名校长也认同。陈狄安指出,特别在英文中学,数学科的授课语言也是英文,对刚来港的学生而言确实是一个挑战。

李伊莹则表示,个别学校会提供一些伙伴计划(buddy),协助同学适应。但她强调,学校均是按教育局的课程纲领而行,未必因应内地学生变多而作改动。

“换一个战场再竞争”:高才通计划逾两年后,大陆家长看香港插班潮(组图) - 7

图像来源,BBC NEWS CHINESE

图像加注文字,英华书院校长陈狄安

不过除孩子以外,刘先生觉得大人面对的问题要更多。

刘先生在42岁时已经财富自由,不需要再工作,他形容移居香港是一个“挺好的人生体验”。他把深圳的车卖掉,重心搬到香港,现在一家住在黄大仙,月租约四万港元。

可这样无忧的例子只是少数,更多人是带着烦恼而来。“工作问题要解决、分居的问题要解决,在内地都是住大房子,过来这边居住条件肯定是要差很多的,然后对大人来讲要适应一些新的东西也不容易。”

刘先生留意到,新来港的家长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抑郁的情绪,“其实大人是很折腾”。

决定来港之后,侯先生问过女儿担不担心听不懂、交不了朋友。女儿回答:“不担心!我们肯定能交到朋友的。”侯先生才发现原来担心、焦虑的情绪,还是出现在自己身上。

“你去香港读书要面临语言(差异),还有生活环境的大变化,我觉得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讲其实是有点恐惧,或者至少有那么一点点担心吧。”

“换一个战场再竞争”:高才通计划逾两年后,大陆家长看香港插班潮(组图) - 8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刘先生留意到,新来港的家长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抑郁的情绪。

插班潮会持续吗?

家长其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续签。2024年底,第一批“高才通”申请人开始续签。11月,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曾表示,受养人签证与父母挂钩,如果家长不获续签,子女亦无法留港继续学业。

入境处向BBC表示,完成审批的“高才通”续签数据不足,待日后公布;2023、2024年“优才计划”续签申请合共3664宗,2宗被拒绝——该数字仅代表完成审批的个案。

李凯茵说,人才计划的家长能否续签,是插班潮会否延续下去的关键。

她留意到,不少来港内地人才大多转往保险业。然而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曾表示,续签重点在于申请者工作有否带来经济效益,如果遇到怀疑个案,当局可能只批半年或一年续签。

李凯茵说,小红书上很多人都是报喜不报忧,“没有人讲(续签实况),后面就会继续有人傻痴痴下来。”

今年2月,侯先生14岁的大女儿成功入读港岛南区的一所Band2女校。目前,他先到香港租房照顾大女儿,太太则留在北京。他的签证在2025年11月到期,找了一圈工作,坦言还是“不太容易”。但对他来说,首要的还是替小女儿找到学校,一家团聚。

“换一个战场再竞争”:高才通计划逾两年后,大陆家长看香港插班潮(组图) - 9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教育局预计到2030年,香港本地小一适龄人口将会减少三成。

2019年香港爆发反修例运动后,教育界面对一波退学潮。根据教育局每年公布的《学生人数统计报告书》,2021-2022一个学年就流失了2.7万名中小学生。当时有校长向BBC形容,学校正经历“寒冬”。

陈狄安表示,英华书院也曾受移民潮影响,但大约一年后,学生的数字已经回升,“有回流的学生、有可能是疫情以前到外读书的学生,持有不同人才计划(签证)来的也有。”

但香港学龄人口近年不断下跌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去年年底,教育局预计到2030年,香港小一适龄人口将会减少三成,仅余34,100名;中一适龄人口亦会下跌两成半,从2024年的68,300名,减至51, 500名。

内地生源长远能否填补香港学生不足的问题?

陈狄安直言,“我相信是不行的。”他解释,目前教育界担心的缩班杀校情况,主要集中在小一、中一、中四年级,“如果这些(插班)人不是进到比较关键的年级,其实没有什么帮助。”

丽泽中学校长李洁明目前也不确定,插班潮会否是一个持续的现象。“会不会这一两年,有兴趣的家长已经来了,继续下去会否还有这个填补呢?我们不知道。”他也同意陈狄安的说法,如果插班的学生不是来读中一,确实帮助不了学校开班。

“入乡随俗”

“换一个战场再竞争”:高才通计划逾两年后,大陆家长看香港插班潮(组图) - 10

图像来源,provided

图像加注文字,今年春节,赵然一家在香港的家里包了饺子。

赵然的博士学位预计今年完成。之后她有三种打算:一是在香港经营学生公寓,“当然现在这个物业不太好找”,二是想再读一个法学博士,让自己能在香港开展业务,第三或会考虑读一个葡萄酒管理硕士。

但目前,赵然的工作重心仍在北京,每月都要回去一次。她拿的是学生签证,作为受养人的丈夫并不能在港工作,所以目前儿子的起居饮食主要由丈夫主理。

时间久了,丈夫对在香港悟出不少生活经验。他开了一个微信群,跟同样来港陪读的家长交流,包括日常买菜、折扣优惠等等,现在群里已经有三百多人。前阵子,他还组织了一次东涌爬山活动。

现在整家搬来香港生活,赵然觉得要真正融入当地,学习粤语“非常有必要”——2017年,她曾经在香港开设了一家投资公司,但那时候她住中环,出入可以用英语沟通。

“我先生会去教会做义工、跟一些local的人去打网球,他说听比较年纪大的人说话,就真的是听不懂。”赵然笑着说,他们一家2025年的目标,是“全家都能听懂(粤语)”。

至于刘先生,他的签证续签成功,延长了三年,下一次在2027年到期。他了解到港府对从事保险的内地人才“确实是不太喜欢”,打算之后找份跟金融服务相关的工作,“和我以前在内地的工作有一定延续性”。

来港以后,他跟太太交流、和孩子聊过,“我跟他们说我们要入乡随俗,尊重这边的文化,然后我们要尽快的学会粤语、交更多的本地的朋友。”

“既然我们来了,那就要适应,我们占用了一些资源,那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回馈。”刘先生说。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1)
随遇而安的人
随遇而安的人 1天前 回复
??北方过去的狼没有任何优势,不会反向思考,只会知道升官发财。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