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纷纷在路边理发,上次这样还是辛亥革命
路上的隔离路障防护栏拆了,商店铺门口的封条和锁也拆了,理发店前排起了队,路上开始恢复正常的车辆行人了,店铺都在打扫卫生。一农妇抱着菜在街口,嘟囔道:终于解封了。
" 你信吗?"" 是真的吗?"" 这回好像是真的 "…… 大家面面相觑,又透出惊喜。
这些,不是某部小说里的描写,而是真真切切正在上海发生着的景象。
春去夏至,转眼上海被封已逾两月。上海,也因此错过了整个春天。
5 月 30 日下午,上海发布通告称,6 月 1 日起全市住宅小区恢复出入、公共交通恢复运营、机动车恢复通行。
一瞬间,上海人沸腾了,朋友圈被这个消息刷屏,是百分之百纯度的那种刷屏。
一时间,不知多少人,百感交集。有的笑了,有的哭了,还有的陷入惶恐,据说是患上了 " 解封式社恐 "。
两个多月来,不但上海人经历了一场噩梦,无数中国人也跟着上海人感怀伤悲,如大梦一场,我也是其中一个。
那些宏大叙事,已引不起我的任何兴趣。我是个小人物,只能被一些微小的平凡的人和事,所触动,所感动。
微博上看到一个故事。
一个外卖小哥,深夜送完最后一单准备休息,在路边看到一个拉着箱子、背着双肩包的女孩。她准备去十几公里之外的虹桥火车站,步行要三四个小时。她是个收银员,店关了,没工作了,交不起房租,扛不下去了,只能离开上海。
外卖小哥让女孩坐上了自己的后座,载着她到了车站。
下车后,女孩想付钱,但小哥调转车头,走了。女孩叫住他,然后哭着朝他鞠了一躬。
这些细节,看得我眼泪夺眶而出。
这些满身泥泞的人,因为自己吃过苦,所以见不得别人吃苦。中国的底色,是由无数这样的小人物绘成的。
破案的线索,通常都藏在不起眼的地方。观察一个城市的逻辑和角度,大体也如此。
如今的上海,像一座古早的小镇,如同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或者更早。路上车辆稀稀拉拉,商店超市多关了门,娱乐活动基本没有,人们不再行色匆匆。大家散步、遛狗、聊天、弹琴、唱歌、跳舞、理发、发呆,路边的花坛就能坐上半天,不需要专门再去星巴克。
前天,我刷到一个短视频。温暖的晚上,上海徐汇区延庆路的树下,一群年轻人或坐或站,合唱《明天会更好》,没有乐器伴奏,只有小狗偶尔的吠叫,和酒瓶的清脆碰撞声。" 伸出你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
不远处,停着一辆警车,一个警察在车头前,低着头,跟着节拍,走来走去,不知在想什么。直到大家唱完了,整首歌收尾了,最后一个音符结束了,他才走过来,轻轻地不知说了句什么,然后大家纷纷说 " 谢谢 "。
这一幕,在特殊的背景下,有些许悲凉,但更多是美好。这种高级感,才是上海应有的样子。
我还注意到,这两天,上海的路边到处是理发的人。
茂密的梧桐树下,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边,小区里,江边,随处可见理发的人。有人说,上次出现这种场面,可能还是辛亥革命之后,再上一次是清兵入关。
有些夸张,但也相去不远。
很多上海人,一辈子也没有这么久足不出户,一辈子也没有这么长的头发。上海开埠以来,从没经历这么久的封闭与停滞。
曾经豪掷上亿买下一只鸡缸杯的刘益谦,晒出了自己胡须头发如蓬草的照片。这幅流浪汉的形象,和之前西装革履的形象判若两人。
长长的头发,疯长的野草,是这个城市荒芜至荒谬的最好写照。
因为限制多,最近上海的 Tony 老师,都是在小区路边流动营业。洗剪吹,只剩下剪了。师傅不拘,顾客也随意。电发烫发,一概没有了。各种充值的询问,也没有了。没有大镜子左顾右盼,没有洗头小妹问水温可好力度如何,在这种原始的环境下,一些美好的事物似乎又复苏了。
对着上海街头久违的这一幕,很多路人纷纷驻足拍照。有时,拍的人面对被拍者,反而有点不好意思。倒是被拍者,大大方方地张开双臂:没关系,拍吧,记录这些荒谬。
在小红书上,我看到一张令人感慨莫名的照片。一个胡须满面的男子,披着白罩衣,面对黄浦江水;一个女理发师,站在他身后,给他精心修剪。江面,空空荡荡。远处,是模糊的城市天际线。
此时此刻,面对着浩淼烟波,这个男子在想什么?也许他在想这场疫情以及因此产生的种种,呼啸而来打破千般计划,奔涌而去却不知止于何方。
此去经年,上海人的记忆里,又多了一些不寻常的记忆。历史的留声机,会记录下各种声音,悲伤的,压抑的,愤懑的,嘈杂的 …… 在某个合适的时间,那些声音会重现,为了不忘却,更为了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