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4日 20.7°C-22.8°C
澳元 : 人民币=4.71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多方热议人工智能产业新机遇

2024-04-08 来源: 新浪科技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编者按

从前沿科技展会到高层对话平台,从上海、重庆到博鳌,从线上到线下……一场场高规格、大规模的盛会中,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各界热议的高频词。赋能千行百业、碰撞创新火花、凝聚合作共识,人工智能产业的新机遇不断被探索发掘,释放出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博鳌亚洲论坛:畅想人工智能技术的喜与忧

人工智能何时将超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将带来更多福祉还是风险?应更强调有规矩的“限速”还是助力发展加速……近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上,“人工智能”话题热度颇高。短短几天内,就有三个分论坛10余个议题与之相关。来自国内外技术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前景。

科技革命“奇点”还有多远?

科学家通常将人类科学技术“爆炸式飞跃”的时间点,称为科技革命“奇点”。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针对这一颠覆性时刻何时到来,与会专家学者纷纷作出“预测”。

韩国首尔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李炅武说,2017年一项针对人工智能科学家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人预测下一轮科技革命“奇点”将在2045年到2090年之间产生。“如果现在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答案。”

李炅武认为,人工智能“奇点”的到来,或许会早于人们的预期。他个人预测,“奇点”可能在5年后出现。

近年来,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大模型取得技术突破,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在国内,百度“文心一言”、科大讯飞“星火认知”等大模型工具也陆续推出。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即便是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也被频频出现的新成果震撼。“如果说过去的发展刻度以10年计,现在已变成5年甚至1年。”有专家说。

李炅武说,可以确定的是,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等技术互相赋能,丰富的数据、算力、能源将催生更强大的人工智能,加快“奇点”的到来。

小i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袁辉也认为,大模型的出现被视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一次重大技术飞跃。通用人工智能的诞生将带来颠覆性创新。

事实上,“奇点”究竟何时到来,很难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斯图尔特·罗素表示,关键不在于“何时到来”,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开始着手准备。

哪些行业将得到正向赋能?

与会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在金融、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在持续改善人类福祉方面也蕴藏巨大潜力。

人工智能已成为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技术。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总裁雷纳特·别科图尔沃夫表示,各大金融组织已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丰硕成果,如提升效率、丰富体验和降低风险等,在决策流程自动化和优化客户服务运营方面尤其明显。

对于人工智能驱动的医药产业升级,全球性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也有切身体会。

“我们很早就认识到,人工智能具有改变工作方式的潜力,应用这些新方法提升了处理和理解海量数据的能力,使我们能更快、更准确地发现、开发新的疗法。”博鳌亚洲论坛机构理事、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表示。

苏博科介绍,通过人工智能平台使用生成模型来识别潜在的药物分子,能比传统流程快两倍;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应用于抗体发现过程中,识别目标抗体线索的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3天。

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融合,也在助推变革创新,加速打造更适合每个人、更开放灵活的教育。猿辅导集团副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程群在走访四川一家偏远山区学校时发现,基于其大模型开发的人工智能应用给不少孩子带来改变,甚至通过提升学习兴趣,解决了部分学生辍学的问题。“有学生问什么是相对论,当地教师答不上来,人工智能却可以用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解释清楚。”他说,大模型发展要“应用为王”“以人为本”,技术应关注并赋能每一个个体。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更多人将可享受精准和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创新性技术的应用和实施将惠及千家万户。”在芬兰前总理埃斯科·阿霍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助于解决现有养老模式商业服务不足的问题,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说,在赋能社会的应用驱动下,人工智能正向三个方向进一步拓展:“机器+人”“机器+人+网络”“机器+人+网络+物”。

如何加强治理实现“智能向善”?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人们不仅有兴奋与期待,也有担忧与不安。

《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在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可能影响收入和财富分配、冲击就业。此外,人工智能失控或被恶意滥用也会推升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治理应遵循哪些宗旨和原则?如何在释放巨大增长动能的同时确保其安全可控?如何推动全球形成统一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博鳌亚洲论坛上,多项议题与此相关。

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忆及多年前与斯图尔特·罗素的对话,称罗素早已关注人工智能的风险与治理问题。时至今日,张亚勤更倾向于认同,人工智能技术应发展与治理并行。

袁辉认为,确保安全可控、实现“智能向善”,需加强对于人工智能的监管,包括数据、算法、算力及应用场景等;同时,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的研判和防范。

事实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出台专门针对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旨在引导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在年会会刊上表示,在加强全球科技治理、促进公平竞争和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让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多元价值对齐、缩小数字鸿沟、保护劳动者权益上,世界期待亚洲方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曾毅呼吁,要在全球层面进行人工智能的安全伦理治理,共享机遇、共护安全。各国需在建立技术标准、制定电子商务法规与网络安全协议方面开展更多合作。

曾毅提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要向青少年更多教授哲学和认知心理学知识。“我们要理解人类的智能是什么,人类如何思考,人生重要的问题和方向是什么。”

“当人工智能以更高效、经济的方式完成人要做的事,世界将会如何改变?如果机器20秒就能学会知识,人们为什么还要花20年接受教育?”斯图尔特·罗素说,我们需要考虑什么才应是技术进步的方向,人类文明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

(采写记者:舒静 宋晨 王存福 罗江)

医学装备大会:“人工智能+”让“未来医院”不再遥远

“AI医生”进行问询分诊,医学影像设备智能出具检查报告,医生操作手术机器人进行微创手术……走进日前在重庆召开的2024中国医学装备大会展览现场,仿若走进科幻小说中“未来医院”的场景。

“当前,我们正处于科技大爆炸的全新年代,AI大模型、元宇宙、‘数智’医疗等技术日趋成熟。”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赵自林说,新技术和高端医疗装备融合交叉,将在医疗健康领域催生出一系列颠覆性新产品、新模式、新动能。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提出加快智能医疗装备发展,《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加快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人工智能+医疗”的发展。

人工智能与医疗碰撞出哪些创新的火花?

“与传统冠状动脉CT检查需要人工摆位、控制心率、患者呼吸配合等不同,这台搭载了人工智能系统的CT机可以在任意心率条件下,无须患者吸气闭气就完成精准检测。”联影医疗高级副总裁夏风华说,人工智能的加入让医学影像检查更加迅速、精准,既给医生“减负”,又让患者的体验更舒适。

而在手术机器人展区,一台国产手术机器人正在模拟手术场景——高度灵活的机械臂、三维高清视野和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让更加精准、微创的手术成为可能。

“搭载人工智能系统的手术机器人可以让医生拥有更强的大脑、更精确的双眼和更灵活的双手,缩短医生学习曲线,让操作更精准、创口更小,患者的恢复也更好。”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常务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刘雨说。

人工智能+医疗,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

“‘人工智能+医疗’可以提升医院效率和医生能力,而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一级调研员沈剑峰说。

大会上,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累计开展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手术机器人等5G远程手术400多例,最远跨越5000公里,有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惠及边远地区群众;AI智能影像分析产品赋能基层医疗,提升基层医生脑卒中等诊断水平,挽救患者生命……

“‘智能+远程’医疗打破了技术和地域的时空壁垒,可以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医疗装备深度融合,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为医疗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高东升说,下一步将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更智能的医疗设备、更全面的网络互联、更具价值的人工智能应用……参展企业和专家学者纷纷表示,人工智能与医疗的融合在未来大有可为。

“要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推进医学装备高质量发展,为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说。

(采写记者:徐鹏航 顾天成 周闻韬)

具身智能大会:人工智能前沿成科技竞争新高地

近日,首届中国具身智能大会(CEAI 2024)在上海举行。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具身智能正逐步走进现实,成为当前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脑”“力”融合培育新引擎

具身智能,即有物理载体的智能体。1950年,“计算机之父”图灵在论文中首次提出具身智能概念,但之后具身智能并没有取得很大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的机器学习算法及软硬件条件限制了其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蒋昌俊认为,如今,“得益于更先进的算法、海量的数据和成熟的软硬件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具身智能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即将到来。”

“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从深度学习、大模型、ChatGPT到Sora,逐渐地逼近通用智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表示,具身智能是物理世界通过传感器映射到数字世界,通过学习走向AI的一个重要场景。具身智能的发展和落地应用,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

上海市2023年印发《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明确提出,重点攻关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近期,上海市政府进一步明确,积极推进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的融合发展。

“当前上海正着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表示,为此,上海将加快推进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和底层技术的攻关突破,努力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策源高地。

徐汇区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打造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区。今年的《徐汇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大模型驱动元宇宙、具身智能“两翼”跃迁发展,“脑”“力”融合,积极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

据上海市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俞林伟介绍,徐汇区近期率先在上海全市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将重点支持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开放协同创新、支持高质量孵化器建设、加快引进优质企业、鼓励总部机构落户等10项内容,最高补贴可达3000万元。

“除了这10项扶持政策外,徐汇区还有16个综合性政策和其他产业政策,符合这些政策的领域和企业同样可以享受。”俞林伟表示,他邀请国内外相关企业、创新创业团队来徐汇发展,与徐汇共启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征程。

垂直领域蕴含广阔前景

今年被业界视为具身智能发展元年,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业内人士看来,具身智能在居家养老、智能安防、抢险救灾、野外巡检、海洋作业等领域拥有广泛前景。

目前很多具身智能公司都在谈机器人本体、智能本体,下一步将把这些本体融合到自动化生产和社会的各个垂直领域,这也是中国具身智能技术落地非常重要的机会。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机器人旗舰期刊ROBOTICA主编戴建生表示,智能机器人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需求进行变形。

从制造领域的工业4.0,到未来出行、大健康、农业机器人、家庭机器人、智能教育等,未来都将有机会孵化出一批重要产业。

“现在我们销量最大的还是扫地机器人,但是在图书馆机器人、物流服务、救援服务、有限环境下的自动驾驶等已经初现端倪,机器人和具身智能与产业结合已经有了雏形。”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建伟认为,未来,在机器人制造、现代农业服务、家庭服务、自动驾驶等方面,具身智能都会带来巨大驱动力。

在上海,一些人工智能企业已经在积极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应用。近日发布的2024年上海10个细分赛道投资机遇清单显示,上海傅利叶、智元机器人等多家企业已发布人形机器人。以“应用牵引、场景驱动”为导向,上海正持续推进机器人本体、具身智能大模型等技术攻关,电驱动关节、灵巧手等关键零部件正加速突破,有望在三年内实现1000台规模化应用示范。

近日,徐汇区牵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共同打造上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重点支持人形机器人等智能终端及其应用领域,推动徐汇具身智能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

为助力拓展具身智能的应用场景,根据徐汇区的相关扶持政策,将对具有行业引领性和示范性的技术,在徐汇实施场景建设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的支持。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通发展

业界认为,具身智能是典型的多学科技术交叉行业,对软硬件、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有着迫切需求。当前,具身智能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西安中科光电精密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吴易明表示,具身智能是智能科学发展的新范式,目前大家只能依赖“人类的智能”以及人类文明的成果来研究智能的本质。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表示,具身智能研究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需要学术界与企业界的紧密合作。

产业联盟是整合优化资源、推进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抓手,对于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在2024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上,上海具身智能产业与创新联盟正式揭牌成立,初始成员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

据介绍,上海具身智能产业与创新联盟将持续发挥要素聚集、产业赋能、桥梁纽带等作用,聚焦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前沿创新产业开展交流与合作,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人工智能高地的创造力、影响力、品牌力。

“通过成立产业和创新联盟,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骆大进表示,这将为上海和全国的具身智能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新的智慧,注入新的活力。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