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23日 18.0°C-19.9°C
澳元 : 人民币=4.71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这 5 句看似为你好的话,实则很伤人!别再说了

2024-09-06 来源: 搜狐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的几句唠叨让你倍感愧疚?朋友一番好意的劝说却让你的情绪变得更加糟糕?

这些“为你好式”的话,其出发点往往确实是为了能够帮到我们,或者给出一些有用的建议。

然而这些看似善意关怀的话语,有时候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还会让人觉得不被理解和尊重,给人际关系造成潜在的破坏,让双方变得越来越疏远。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盘点一下我们常常听到的 5 句“为你好式聊天”,并聊聊该如何改进和应对。

第一句:

“你得听话,这都是为了你好”

这句话的出发点往往是父母为了保护孩子,而结果往往是孩子对此默不作声,或直接大吵一架。

因为这种话本质上是一种控制性语言。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提出的心理逆反理论(Psychological Reactance Theory)认为,当个体感觉到自己的自由或选择权受到威胁时,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动机状态,即心理逆反。

这种逆反状态会促使他们做出反抗,以恢复或保护那些受到威胁的自由。当父母用“你得听话,这都是为了你好”这样的语言,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时,孩子可能会体验到这种心理反应,导致他们更倾向于反抗父母的要求。

同时,这也体现出了父母的专制型教育方式,期望孩子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规则,而不鼓励孩子提出质疑或表达个人意见。研究发现,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孩子的自主性和选择权,往往会导致孩子在青少年产生更多的叛逆表现和问题行为(如抽烟、网瘾等)。

所以,在对孩子提出期望和规则的同时,不妨同时也解释背后的原因,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以理解和协商的态度来进行沟通,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这才是真正为了孩子好。

当然喽,如果你已经受够了别人这样的话,也不妨直接回怼:我自己好不好我自己清楚!

第二句:

“别人都有孩子了,你怎么还不结婚?”

在重视家庭和婚姻的文化中,这句话可能是亲戚朋友们最常对单身年轻人说的“关心话”,但相信没几个年轻人爱听这种话。

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认为人类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身能力和状态。当我们不知道如何衡量自己的时候,通常会选择周围的其他人作为参照点。

因此,当一个人被告知“大家都结婚了,你也该考虑了”,实际上是在强迫他们将自己的生活选择与社会和家庭的期望进行比较,这会引发一种“上行比较”的压力,指人们将自己与那些被认为“更好”或“更成功”的人进行比较,导致他们可能会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和生活方式,感到自己不如他人,引发强烈的焦虑、羞耻和无力感,进一步加剧他们对自身生活状态的不满。

因此,与其不停催婚,不如用一种支持和理解的态度进行沟通,询问对方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期望,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

当然,如果你已经厌倦了这种无聊的问题,也不妨直接回怼:我好几个朋友都离婚了,你也让我学他们?

第三句:

“你还是别管了,这事你不懂”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说这句话的原因常常是为了避免误导或节省时间,但这其实会对听者的内心产生很大的伤害。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个体通过与特定群体的联系来定义自己的身份,人们会通过群体认同感来感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当一个人被告知“你不懂”时,实际上是一种排斥性沟通,这会让他们感到自己不被群体接受或尊重,容易产生社交焦虑和孤立感。长期接触这种语言的人更有可能体验到较高的心理压力水平和较低的幸福感。

在团队合作中,这种排斥性沟通的影响尤为明显。研究表明,当团队成员感到被排斥或其意见不被重视时,团队整体的协作效率和成员满意度都会受到显著影响。看似简单的一句“你不懂”,实际上可能破坏信任和合作精神。

对此,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更具包容性和鼓励性的表达。例如,可以说:“这件事可能有些复杂,我们待会儿一起来看看吧。” 这样不仅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还促进了共同讨论和学习的氛围。

如果团队里有人经常这样说让你忍无可忍,也不妨直接回怼:或许我可以提供另一个视角,除非你害怕反对意见。

第四句:

“我早就说了,你就是不听”

表面上,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种强调自己正确性的表达,或者是对他人的一种善意提醒。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但是,当一个人被告知“我早就说了”时,暗示了他们之前的选择或判断是错误的。这种直接的否定性反馈会让听者感到羞愧和懊悔,因为他们的决定被证明是错误的。这种语言上的指责不仅没有给予对方任何积极的帮助,反而增加了他们的羞辱感,导致自我价值感的下降。

同时,这句话往往还会被解读为一种指责,让人感到羞愧、内疚或愤怒,从而触发人们的自我防御机制,这种情况下,原本的关心可能会转变为互相攻击,损害双方的关系。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其实有很多更友好的聊天方式,例如表达理解和同理心:“这件事情要做出最好的决定可能是比较困难,我以前也试过这样”,或者为对方提供情感支持:“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一起想想下一步该怎么办”。

当然喽,如果碰上有人确实不怀好意地对你这么说,咱也不妨直接回怼:多谢好意,不过你平时废话太多,我一句都没听进去。

第五句:

“你该学会放下过去,才能过得更好”

这句话看似充满善意,鼓励人们走出过去的阴影,向前看。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劝导有时可能适得其反。

简单地告诉他人“放下过去”其实是在引导对方忽略或压抑他们的痛苦情绪,情绪压抑理论(Emotional Suppression Theory)认为压抑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涉及将某些不愉快的情绪、思想或欲望从意识中排除,使之下沉到潜意识中,从而减轻或避免心理上的不适。

压抑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缓解,因为它可以暂时减少情绪的表达和体验。然而,长期来看,压抑情绪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例如可能会导致情绪在不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以不健康的方式爆发,或者转化为长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有些人甚至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等。

因此,更恰当的方式是鼓励对方充分表达和体验他们的情感,例如可以说:“我理解过去对你来说很痛苦,如果你想谈谈你的感受,我很愿意聆听。”

考虑到能跟你这么说的人一般关系都还不错,这时候我们可能只好在心里翻个白眼:说得挺好请不要再说了……

最后总结一下,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方面我们在表达看法、安慰别人的时候,可以注意本文中提到的一些细节,为对方带来真正的慰藉。另一方面,如果别人以“为你好”的方式伤害我们时,我们也要能够正确识别,犀利反击。

参考文献

[1] Brehm, J. W. (1966). A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2] Smetana, J. G. (1995). Parenting styles and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uring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299-316.

[3] Jones, E. E., & Kelly, J. R. (2010). “Why am I out of the loop?” Attributions influence responses to information exclus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9), 1186-1201.

[4] Dalgleish, T., Yiend, J., Schweizer, S., & Dunn, B. D. (2009). Ironic effects of emotion suppression when recounting distressing memories. Emotion, 9(5), 744.

策划制作

作者丨陈宇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审核丨杨小洋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

审校丨徐来 林林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相关新闻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