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讳言“猪”字,中国患上“穆斯林恐惧症”了吗?
具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社会隐约患上了一种“穆斯林恐惧症”,甚至出现了反映这一现象的网络成语——谈“猪”色变和触(憷)“穆”惊心等。
2018年中国春节将至,中国舆论场中出现一股“禁猪热”,便是最新的典型事例。
2月8日是中国农历腊月廿三日,俗称为小年。中国多个主流媒体和官方机构,在社交媒体开始宣传“过年谣”。其中,“腊月廿六,杀猪割年肉”的说法,“有意无意”地将“猪”字屏蔽,更有甚至将“猪”改成其他动物,如牛、羊。
据称,中国国家宗教局举办的官方公众号“微信宗教”,在2月8日发布的宣传春节习俗的日历牌上,“腊月廿六”甚至被略过。
这些细微的变化,引发了谈“猪”色变讨论。
在往前推,2007年中国央视猪年春晚就没提“猪”,引发了质疑。当年的中国农历新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中没有出现“猪年”的贺词,也没有播放用猪作为吉祥物的电视图像或是广告。
这被冠以“照顾民族习俗”的理由,而这似乎也成为了政治正确。延至今日变出现了讳谈“猪”字的极端。这样的“政治正确”显然不是政治正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系教授习五一就认为,猪是汉族和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大多数民族的十二生肖之一,伊斯兰教禁忌食用猪肉,但并不反对猪的形象和存在,“谈猪色变,闻猪必反”是社会文明的退步!
尊重民族传统,照顾民族习俗没有问题,但不能极端到言“猪”字。更何况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传统,如果要照顾也不能仅照顾某一个民族。
中国广大汉族和其他有传统民俗认同的民族,他们的习俗也应该获得尊重,而不是就直接讳言甚至抹杀,比如“腊月廿六,杀猪割年肉”,总不能让改成杀羊、杀牛、杀狗、杀鸡吧!
2019年就是猪年,不知道届时中国的央视春晚将怎样呈现。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2016年10月28日,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将旗下的旅行品牌“阿里旅行”升级为全新的品牌“飞猪”。一位少数民族知名人士“切糕王子”提出质疑。
他在微博里写道“只能卸载,可能所有的MSL(穆斯林)朋友都会卸载,因为全球MSL都非常忌讳猪。“切糕王子”的质疑,引发网友的热议。
而中国各地街头贩卖切糕的新疆人,以及恶名昭彰的“新疆小偷”,都让中国社会产生了负面认知和情绪。当年影响广泛的切糕事件——湖南村民凌某在买新疆人贩售的切糕发生纠纷损坏切糕,被判赔偿高达16万,让很多人都对“切糕党”——指卖糕的人强行要你买他的商品——唯恐避之不及不急。
这里要澄清一下,本君对穆斯林没有任何不尊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卖切糕的新疆人就是“切糕党”,在广大内地谋生的新疆人也不都是小偷,他们中绝大多数跟其他中国社会的公民一样,都是遵纪守法的普通人。
另外,中国社会很长时间以来遭受“泛清真化”的困扰。所谓“泛清真化”,指商人在食品、药品、化妆品、服装打上清真标签,甚至宣扬政府资助盖的房子、使用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制造的东西就是不“清真”,宣扬极端主义。
这些,在近年来都有明显的改善。但诸如上述讳言“猪”字现象,甚至更为极端的案例,依然在中国社会存在。
此前,还发生一起河北回族民众打砸收费站的群体性事件,聚集的回民情绪激动,用石块打砸手持盾牌的警察,齐声高喊“跪下、跪下”,收费站则是一片狼借。
虽然中共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在头版刊文指“宗教不是法外之地,宗教活动也要受到法律约束”,应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这一原则,但上述事件到目前为止不了了之。这是比较负面的例子。
本君想说的是,对于讳言“猪”字,没必要放大,但也绝不应该小觑,因为,这背后是更为广泛和重要的民族认知问题,如果潜移默化中形成某种对立,那可能就会变成“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最终可能引发或者促成更为严重事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