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非600亿再生变数 执行层面银企“撒币”不易(图)
“坦率地说,领导不会拿自己的乌纱帽开玩笑,投出去的项目一定是经过前期的详细论证,尽量规避风险收益最大化,如果真是拍脑门投入真金白银,万一出了问题吃不了兜着走。”一位参与海外投资项目的中国国有基建公司员工对多维新闻表示。
中非合作论坛刚刚落下帷幕,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的“600亿美元援非支持”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反对观点认为,现阶段中国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生活质量上,而不是到非洲“大撒币”做“面子工程”。但这类言论往往有些情绪化,忽略了对非援助的事实和真相。
资金提供方“如履薄冰”
此次宣布的600亿美元支持,除150亿美元是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外,其余的大部分都将通过商业贷款或项目投资的方式实现。贷款的资金提供方则主要通过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各大商业银行。
援非项目中,很多都涉及港口、电力、通信、铁路、公路等基建项目,以公共交通为例,截至2018年6月,中国铁建(CRCC)业务遍及非洲46个国家,在非洲累计建成铁路与城轨10,605公里、公路4,800公里。
而公共项目往往投资巨大,项目周期长,收益偏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程度、政治体制、文化历史、宗教状况千差万别特别是在一些非洲国家还要面临政治风险。
据香港媒体《大公报》报道,中国对索马里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国家大剧院、摩加迪沙体育场、贝纳迪尔妇女儿童医院等项目建设基本在动乱中停滞,有些甚至毁于战火。这显然对项目施工公司和贷款提供方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某中国国有银行高管对多维新闻表示,以前银行授信时借鉴日本对外投资的模式,要求主权国家担保,比如把项目回款纳入国家财政,但后来发现效果并不好。一是一些非洲国家财政收入很低,回款难以保证,二是一旦发生极端的政权更迭情况,新政权往往“翻脸不认人”。 面对这样的情况,银行除了加强项目评估和风险监测等传统手段外,引入银团贷款模式,多家银行共同分担项目风险。
中国央行国际司司长朱隽表示,中国金融机构通过与非洲多边开发金融机构合作,已设立12个主权贷款项目,覆盖赞比亚、坦桑尼亚和突尼斯等八个国家。
而中非发展基金董事长杨宝华在此次中非论坛上的公布的数据,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资金提供方面对风险时的谨慎态度:中非发展基金投资项目分布在非洲36个国家,已决策金额超过46亿美元。据了解,该基金成立于2007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也仅仅“决策金额46亿”。也就是说2015年中非论坛承诺的“中非发展基金50亿美元额度”到2018年还未全部使用。
项目施工方“富贵险中求”
即便是企业自身有充足的资金周转,有实力直接投资。施工前的项目评审也不敢掉以轻心。 “600亿美元支持中的直接投资多是签署‘框架协议’,最终有多少落地还要经过反复论证。项目做得好,利润大家分,皆大欢喜,但如果出了问题,领导也要承担责任。”前述企业员工表示。
2018年7月,中国国资委公布了央企违规经营投资追责新规。其中明确了责任追究的范围、标准、责任认定、追究处理、职责和工作程序;对于造成重大资产损失的直接责任人采取移送中国国家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等方式进行处理。 该企业人士介绍,很多工程公司都会通过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保险的方式转嫁风险,尽量减少风险暴露时的损失。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末,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Sinosure)累计承保中国企业对非洲业务2,333.7亿美元,覆盖铁路、公路、电力、矿产、电信、石油、农业和机械设备等几十个行业,其中累计支付赔款达22.3亿美元。
而对于企业获得的收益,前述业内人士则表达的十分隐晦:“只要项目风险可控,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有些非洲国家工业基础特别薄弱,我们在项目施工时除了沙子等基础的原材料就地取材,就连水泥都需要从中国进口,因为当地的水泥产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不能满足原料供应,进一步带动了很多国内企业收入增长。”
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中国15个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中有10个都来自非洲。中国对部分非洲国家销售额涨势尤为迅猛,2017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对外出口额增速最快的国家即为非洲的吉布提。自2009年以来,中国对吉布提出口额年均同比增长达33%,从2009年的区区几亿美元增至2017年超过22亿美元。
通过援助非洲扩大出口,企业为中国政府带来了更多的外汇收入,同时央企通过利润上缴和纳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值得反思的是,中国政府在“闷声发大财”的同时,更应理顺信息沟通渠道,让民众理解政府“大撒币”背后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