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两次延迟脱欧 暴露“全民公投”的民主弊端(图)
4月12日是英国脱欧被推迟的第二次截止日期。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为了寻求再次延迟脱欧,于4月9日访问了德国,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秘密会晤。默克尔曾多次强调,无协议脱欧将损害所有各方的利益。4月10日,欧洲27国领导人经过商讨,最终同意英国脱欧期限灵活延至10月底,在6月欧盟还将对此决定再次评估。
英国政党内耗以及政客与民众的脱钩让脱欧协议难产(图源:Reuters)
多次推迟脱欧日期,与其说是为了给予英国政府更多时间提供可行方案,还不如说是纯粹的一种拖延策略,或者可以说脱欧谈判基本上陷入停滞,只能消磨时间。因为究竟以何种形式脱欧,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回答。这种困境再次凸显了西方民主制度的问题。
首先,脱欧本质上就是一种选举谎言。
三年前的脱欧公投前,有很大一部分很多英国选民自信能够留在欧盟,但夹杂着民粹主义的选举,让那些真正想留在欧盟的选民的诉求被埋没,或者说得不到表达。而且,从公投的结果来看,那些脱欧和留欧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不同地区或阶层的选民,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以说不能说脱欧是否符合英国的利益。
西方民主制度,包括美国的赢者通吃或选举人团制度,很多时候都无法尊重别人的意见,甚至无法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将英国在欧洲的前途诉诸公投,本来就是不理性的,更何况这本身就存在政客在背后的利益操纵。
其次,候选人或所属党派所做承诺也很难实现。
这是西方选举体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脱欧公投之前,最被英国老百姓青睐的一项承诺是脱欧将每周为英国省下3.5亿英镑(约合4.5亿美元),这笔钱将会花在“全民医疗服务”(NHS)上。但结果这项承诺在脱欧公投后也不了了之。这就是西方民主制度中的选举谎言问题。政客对选民依然存在误导和欺骗的动机,而选民投票也难免存在非理性的期待。
英国脱欧公投的结果也撕裂了英国社会,导致民众社会情绪的对立(图源:VCG)
另外就是脱欧投票率的问题。在2016年6月23日的全民公投中,有51.9%的英国选民投票支持离开欧盟,大部分支持离开欧盟的来自英格兰及威尔士的郊区选民(大伦敦及其他英格兰大城市以外的地区)。支持留在欧盟的选民占48.1%。作为一个比议会选举更重要的脱欧公投,英国保守政客制定规则时并没有想到会有一半人支持脱欧。如果公投规则采取三分之二支持的原则,当时脱欧必然通不过。
除了这种公投规则的弊端外,职业政客的欺骗和无能也是脱欧协议难产的原因。
英国民主制度诉诸公投让英国脱欧,但执行或谈判过程完全落在了职业政客的手中。这些职业政客在谈判中才发现,脱欧进程牵涉的面极为广泛和复杂,有些问题甚至在公投前根本没有得到考虑,比如北爱尔兰边界问题,但后来谈判时才发现这一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这本身就体现了民主体制下公投规则设置的缺陷。
英国议员有关脱欧进程的辩论,很多人说得都很冠冕堂皇,但没有人能够真正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根本不是在解决问题。
所以,从公投到公投后的脱欧谈判,都能看出英国政治制度半年来少有的一次崩溃。现在,脱欧后的硬脱欧和软脱欧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心理问题。这和英国自我定位和情感认同也有关系。
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德法两国一直是主导力量,而自认为全球大国的英国一直采取机会主义的态度,一方面在经济上想从欧洲一体化中获益,但又拒绝加入欧元区,情感上也很难从容纳欧盟,甚至把欧洲一体化看做自身文化威胁。
这种自我矛盾的心理状态很好地诠释了当前为何依然有人臆想留在欧洲统一市场之内。也正是这种臆想,让英国处于自我的民主悖论当中而无法自拔。而脱欧进程的难度或脱欧协议的难产,更加暴露公投脱欧的民主规则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