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最后一公里”:因何突然陷入一片沉寂(图)
距离第九轮中美贸易谈判结束已过一个星期,就在外界认为中美贸易争端即将走向终点之时,中美两国却展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美国“鹰”“鸽”两派积极释放不同信号,而中国则显得较为沉默。
4月10日,美国财长姆努钦(Steven Mnuchin)接受美国CNBC财经电视台一档栏目的采访时首次向外界表态“在与中国副总理刘鹤通话后,我们(美中)已经对协议执行机制基本达成一致,双方共同决定建立协议执行办公室,跟进处理后续事宜。”姆努钦此话一出,立刻被外界解读为是中美两国突破协议签署的最大障碍,然而姆努钦的放话似乎更像是单方面宣布,4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因循记者的提问只称“最新一轮磋商确实取得了新的实质性进展”,对于姆努钦所称的“协议执行机制”闭口不谈。
这就让外界很是疑惑,既然中美贸易谈判已然进入了“最后一公里”的执行机制谈判的阶段,且如努钦所说,这项机制又是双方达成一致的共识,为何美国的“热情”反而迎来中方的“高冷”?
不仅是没有展现出关键时刻的友好互动,几乎与姆努钦同一时间,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称,美国有信心能跟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但如果谈判失败,美国也不惜对中国产品加倍征税。
不仅是口头放话,4月10日,美国商务部新增37家中国企业和学校进入美国企业应谨慎对待的“未经核实”实体的危险名单,其中瞄准的皆是汽车技术、液晶材料、精密光学、电子、机床等与高端科技、航空及化学研究有关。
姆努钦乐观表态,彭斯的强硬放话,似乎让外界疑惑,到底是哪一种观点代表当前美国对华态度?此前,在中美第九轮贸易谈判中,因特朗普(Donald Trump)称或许会在四周内形成最终的谈判结果而遭到美国鹰派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的规劝。外界多有分析,美国内部对最终协议的达成也有内部分歧,以至于“鹰派”“鸽派”向外界展现出不同的对华态度,然而在中美贸易谈判的最后关键时刻,美国两派看似矛盾的行动似乎更像是一出“双簧”。
在历经一年多的贸易谈判中,中美两国都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去解决这场纷争,显然谁都不想在最后时刻让这场谈判毁于一旦,因此,在这最后的关键时刻除了谈判桌上的技巧,也最为考验两国的耐心和智慧。
以努钦宣称“对协议执行机制基本达成一致”,中国选择躲闪来看,恐怕在中方看来,目前还不具备宣布此项机制的成熟时机,而努钦单方面宣布看似是在传递中美谈判利好,实则是在逼中国就范,而同一时间,美国再以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禁运”加以敲打,一软一硬之间皆是对中国的施压。
再看中方的做法,相比美国两派的高调之举,中国则显得低调许多,刘鹤一贯的不出来表态,连商务部、外交部的发言都显得十分克制,仅以“全力以赴继续进行认真谈判,朝着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的方向努力”等作为回应,甚而一向被视为民族主义的《环球时报》都发表社论“中美贸易谈判越到后面关键时刻越艰难,越是到关键时刻越要耐心”。
显然,中美贸易谈判的“最后一公里”并不如外界预想的那般“相向而行”,或许努钦单方面宣布的协议执行机制也并没有真正成为两国共识。而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所宣称的“四周”出结果的期限也正被美国淡化,或许这个“一公里”不是“四周”,不是“协议执行机制”的共识,而是更多的分歧与争执,无论如何,从此刻中美双方的不一致可以看出,博弈正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