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贸易战更激烈的中西舆论较量(组图)
注定成为持久战的中美贸易战打了一年多,期间始终参半着双方基于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舆论战。两国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一场接一场的“唇枪舌战”,似乎也或明或显地预告着中西方之间一场不可避免的世纪较量正在到来。
对于美国报道中国“故事”情况,中国党媒《人民日报》此前曾在一篇专栏中便指出,“中国在许多年里一直承受着西方媒体的偏见”。美国媒体“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无视中国在减贫和保护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一些中国媒体甚至宣称,美国报纸对中国抱有敌意。
中美贸易战揭开了中西舆论战的序幕。(Reuters)
随着中美贸易战越演越烈,双方在舆论上的口水仗也越发激烈。(AFP)
特朗普政府在对外策略上并没有稳定的制定程序。(AP)
中美之间的舆论战显然已经比贸易战更加复杂和激烈。那么,中美的之间的舆论战对两国的贸易决策有何影响?在中美舆论如此激烈碰撞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期望西方舆论“读懂中国”是否有可能会实现?围绕以上问题,多维新闻采访了中美教育基金特派顾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会长柯白(Robert Kapp),他认为,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内部并没有一个稳定的决策制定流程,这也意味着难以判断中美舆论战对美方制定政策的影响。而在中国推行“读懂中国”的问题上,柯白认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或许是中国政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记者:中美之间当下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断引发舆论战,从NBA风波到香港反修例,好像只要有一个火苗,就能很快掀起一场规模或大或小的舆论战。舆论声音多大程度上体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态度,他会左右美国对华政策并进而决定中美关系的走向吗?
柯白:近些年,许多曾在美国对外政策担任国之位的官员都在讨论说:“特朗普政府根本没有任何程序”,在美国国际事务的政策制定上,该政府根本没有一个相对确定和稳定的制定程序。特朗普白宫内部的某些人可能会不同意,但美国通常对重要国际事务进行地“决策”并非显而易见的。
记者:在西方媒体的语境中,中国就算在不断崛起,人民生活也在不断改善,但还是专制的、不文明的,似乎只要中国还是一党专政,在西方媒体眼中其他的成就和进步都可以退居其次。鉴于此,再加上西方长期握有舆论主导权和话语权,是否注定了习近平的“读懂中国”是不可能的?
柯白:对于习近平(推进)的“读懂中国”是否能实现,我不予置评。但现实就是“中国的故事”的表达是由政治权威刻画而出的,从定义上来说,世界其他地方都将其视为主要的政治文件。“中国的故事”内容很丰富,复杂而多面,全世界有很多人都对此很感兴趣,特别是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强国。但是,“中国故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常常被用于官方目的,中国官方的批准和审查筛选通常让外界感到厌倦。
除了谈到中美之间的舆论问题,柯白还谈到了关于媒体报道对香港游行示威事件的影响。在柯白看来,中国内地媒体之所以在报道香港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源自于其全球信誉度和话语权的先天不足。如此导致的一个结果便是,陆港媒体看上去始终在各说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