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承诺“碳中和”对全球气候行动意味着什么?(图)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中国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并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环境网站《中外对话》邀请各方专家解读这一最新气候承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一最新承诺代表中国在展现气候雄心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就在上周,欧盟在中欧领导人视频峰会上向中国提议设立碳中和目标。而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也在9月16日的欧盟年度国情咨文中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欧盟的2030年气候目标。
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所有国家都应在格拉斯哥气候大会(COP26)提出更高的自主国家贡献(NDC)目标。但由于新冠疫情影响,COP26已延期至2021年举办。随着中国和欧盟两大经济体分别提出最新目标,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碳排放将受到更严格的气候承诺约束。
中外对话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他们对中国最新气候承诺的点评,请他们分析这些新的目标将如何影响世界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路径以及中国国内低碳转型的走向。
解振华
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目前中国提出的2060年之前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下2℃温升控制目标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这将可能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5-10年,此外也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国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提出有力度、有显示度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向国际和国内社会释放了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对外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责任和担当。
邹骥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愿景,深刻体现了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与自身现代化的目标高度融合。2020年,中国正式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增加向包括气候安全在内的自然资本的投资、用低碳转型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是加快可持续发展、让中国和世界人民享受中国现代化红利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和建设全球治理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实现2030前达峰、2060碳中和,当下最紧迫的是要在十四五规划中设立更有雄心的包含碳总量目标在内的气候目标、把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降至50%以下,加速能源结构转型;应尽快制定全国和地方的达峰行动方案,及经济、技术可行的中长期低碳发展路线图。
胡敏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主任
中国宣布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疫后实现全球绿色复苏注入新的活力,也是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长期政策信号。这一表态在中欧峰会约一周后之后发布,体现了中欧领导人加强地区合作、共同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默契和决心。
近期我们可以预计中国国内会陆续将提前达峰的目标和方案落实到省、市,也有望看到不少地区探索提出碳中和的时间目标。事实上,中国实现2060碳中和并不容易,这需要突破性技术和大量的投资,需要非常强有力的措政策施配合。
张树伟
卓尔德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在需要提高巴黎协定雄心的关键时刻,中国提出了2060年碳中和的国家承诺,这在在很大程度上贡献于全球整体2度气候目标的实现,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我们相信,这毫无疑问将对全球气候行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60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2030年左右实现达峰后需要持续快速减排30年,这对于能源、交通、工业、建筑、农业无疑都具有很强的转型含义,对于新增投资以及存量高碳资产的退出发出了重要信号。要在未来40年实现完全脱碳,必须有清晰的政策路线图设计。我们期待具体的集体性政策工具的出台,比如碳定价(碳市场或者碳税)。同时需要强调,这一快速转型过程必须是公平的、可管理的,比如针对既有的燃煤电厂等长寿命资产。
本文转载自FT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