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烂俗,却让几亿人上瘾!你以为早就死掉的它,却悄悄火了57年(组图)
《故事会》居然还活着?
曾被压在作业本下偷偷品读的《故事会》,堪称学生时代逃避刷题的解压神器,效果力压其他三巨头,但地位却卑微许多。
你可以光明正大翻看《意林》、《读者》、《青年文摘》,只需要一个理由:写作文需要。但你却无法因为同样的理由,公开实现《故事会》自由。
《故事会》里可没有作文必备的鸡汤金句,反之却是满眼心惊肉跳的小故事,写作文暂时还用不太上,看多了还可能分散注意力。
怕学生为此耽误学业,有的学校还专门打出横幅:不迟到不早退不看故事会!
受《故事会》的无良广告蛊惑,年轻人第一次尝到被欺骗的滋味。
在凤姐坦白她最爱看的书是《故事会》后,《故事会》更是被讽刺成烂俗的地摊文学。
尽管《故事会》惨遭冷眼,又看起来不太正经,但《故事会》多年来仍然创下了发行奇迹:
1985年,中国的报刊亭还没搭建成熟的时候,《故事会》一期就能卖到760万册,成为出圈最早的国民杂志!
2007年,在杂志的黄金时代,《故事会》光是广告费就能赚到1500万!
2020年,纸媒大量“阵亡”,《故事会》仍然每期还有几十万册的发行!
一部被骂烂俗狗血的地摊杂志,究竟凭什么爆火几十年,甚至还能长寿至今?
1
贴满十八禁小广告的地摊杂志,
却被奉为国民经典?
20年前,绿皮火车上的手推车大姐,除了卖啤酒饮料火腿肠,卖的最多的就是《故事会》。
紧跟潮流前线的理发店,为了留住更多客人,老板会将《故事会》铺满等位的沙发。
在那个普通家庭都还没通网的年代,无论是在火车上,还是理发店,或者全国大街小巷的公共厕所,到处都蹲满了《故事会》的读者。而且作为顶流杂志,《故事会》还流通出许多没有刊号的盗版杂志。
盗版《故事会》可不只是复印粗糙而已,它们对正版的冲击,还来自于那些又黄又暴力的“透视眼镜”、“迷幻药”、“监听器”、“麻醉枪”的“暗网”系广告!
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十八禁广告,一度被误解为《故事会》最大的黑点!
这杂志后台得有多硬,敢搞这么嚣张?
也是直到多年后,读者相聚讨论,才发现:原来自己看了那么多期的《故事会》,竟然全都是盗版!
有人沉浸在盗版的哀愁里,也有人回想起第一次撞见富婆重金求子广告时,就是在盗版《故事会》里。
回忆起少年时期,鼓足勇气拨过去,却被骗得狗血淋头的“色情”电话!
第一次发现买家秀和卖家秀根本不是一码事儿,也是在盗版《故事会》上开眼的。
那些盗版《故事会》中虚假荒唐的小广告,骗走了一部分人的青春,也把《故事会》越带越偏。《故事会》从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杂志,逐渐被定义成农民工返乡必备读物,地摊文学,蹲坑搭档。
要不是经五条人乐队主唱仁科回忆,小时候看过大量《故事会》,长大了也自然地学着用故事会的方式创作唱片,人们早就忽视了《故事会》的文艺价值。
而就在前几天,刚刚入选最佳国际电视剧集榜的《隐秘的角落》,其原著作者紫金陈也提起《故事会》:小说有些情节的编排,受到了小时候所看的《故事会》的影响。
甚至,还有专门研究亚洲文化的瑞典学者,一入《故事会》就再也没有回过头。从此,走上了翻译《故事会》的道路,力图为外国人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社会的大门。
2
《故事会》致胜的两大法宝!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故事会》中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一篇故事是什么?点赞最高的回答下面,是读者们集体抱团的火热场面。
到底是怎样的故事,能让成百上千的读者拥有如此默契的印象和心灵震动?
1、脑洞大,后劲强!《故事会》里包罗万象。都市爱情,农村鬼怪,武侠警匪,家长里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故事会里找不到的。
但别被故事种类晃晕了,概括说来,《故事会》只有一类故事,那就是:魔幻现实主义鬼故事!单独解释这个标签。
魔幻不是无根的魔幻,现实不是我们身处的现实,鬼故事,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装神弄鬼的故事。
比如下面刀哥要提到的这个“寄生虫小孩”的故事,就是魔幻现实主义鬼故事的典型。
是不是画面感铺天盖地?
有的读者看了这个故事,从此不敢吃烫嘴的东西,也有人再看到田螺,就浑身起鸡皮疙瘩。
无论你见过多大场面,听过多少传奇,在《故事会》面前,你永远是个无知的少年。还有个和“寄生虫小孩”一样称神的短篇:
有一家人为小宝宝庆生,当时气氛很好,爸爸一高兴就把小宝宝举起来了,结果万万没想到,天花板上的吊扇一下子就把小宝宝脑袋绞掉了
多少人因为看了这个故事从此难逃吊扇的阴影?
《故事会》后劲太大了!
甚至连“举高高”这个词都是恐怖大过甜蜜。
而这些故事最大的魔力就在于此:尽管它们都相当魔幻,但却透着一股科普般的权威影响力!
2、连金庸的投稿,都敢退!
为了做好一本杂志,《故事会》的编辑实在太狠了!
在稿件制作流程上,他们对自己下狠手。
一般杂志稿子出来,经过一审,二审,三审,终审后,就可以下印刊发了。
但是《故事会》的一篇三审过后的稿子,还要再加一次“魔鬼训练营”式的集体审读,审读没有过关,就要回炉重造,重新走三次审核流程。
除了对自己狠,编辑对大作家们也够狠!
武侠名家金庸的首篇投稿不符刊物要求,怎么办?
编辑:退稿!
作家陆文夫投稿6000字的文章不符合《故事会》短而精的要求,怎么办?
编辑:请作者砍至3000字。
凭借这股狠劲,《故事会》开设的这个“名人讲故事”栏目,一开就是5年,邀请的名家有60多位,包括:金庸、席慕蓉、白先勇、冯骥才、苏童、莫言、陈忠实.....
《故事会》在当年的口碑也盛极一时。
大家并非把看故事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特别是在80、90年代,网络和电视都不发达的年代,读者们更多的是把《故事会》当作观察大千世界的一扇窗口。
凭借金牌作者和编辑的紧密配合,1985年2月,《故事会》单期发行量就达到760万册!
这样爆火的发行量,在当时火到没对手,20年后的《读者》才达到了《故事会》20年前的成绩!
3
都什么年代了,
《故事会》居然还活着!
杂志的封面风格数十年不变。
如果遮住日期和二维码,你说它是一本20年前的杂志也没什么不妥。
《故事会》编辑部可能也是目前最低调佛系的编辑部了,不追热点,不制造话题,60岁退休返聘的老编辑和95后的年轻编辑一起干着朝九晚五的工作,毫不违和。
可矛盾的是,如今在纸媒行业的末日危机下,报刊亭逐渐在城市中消失,还在不紧不慢做着传统杂志工作的《故事会》,凭什么还能活到现在?
去网上搜索《故事会》,你会看到读者关于《故事会》的自发讨论永远保持着活跃的氛围。
网上讨论最多的除了前面提到的魔幻现实鬼故事系列(又称:童年阴影系列)之外,最被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故事会》中的经典阿P系列。
阿P,《故事会》中永远的神!
无论你几岁看阿P,阿P都不会老;
无论你几岁看《故事会》,阿P系列都不会断更。
阿P,就像是一个乐观又真实的小人物的故事,从阿P身上,我们看到自己,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诠释了《故事会》存在的必要——真实反应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趣味和价值观念。
阿P正直、朴实,却也有许多坏习惯;自以为聪明,却又在现实中屡屡受挫;
容不得不平和丑恶,却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视而不见;
闹了洋相,往往会自嘲自解.....仔细看《故事会》,你会发现像阿P这样令我们深感熟悉的普通人充满了整本故事。
谈到官场,故事里就是“科长”、“处长”、“局长”,谈及乡村生活就是“老李头”、“老刘头”。
这种《故事会》特有的接地气的陈旧味道,充满了生活情感,是在其他杂志里找不到的。
这也正应了《故事会》社长夏一鸣的话:“我们的故事从民众中来,再回到民众中去。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读者在这些故事里面能找到他们的话语,找到他们的生活,甚至找到他们的理想。”
奔着这样的目标讲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这样的《故事会》又有谁能不爱呢?
做产品也一样,要想打造一款爆品,始终记住一点:好内容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