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了,全网爆红的睡眠大法,不知祸害了多少人(组图)
元宵节过去了,春节真的结束了。
而佳节过后,最痛苦的,一定是资深失眠患者。
刚刚过完年就开始盘算下一个假期是什么时候。
中国睡眠研究会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的患病率高达58%,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相似甚至更严重。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受到了失眠的困扰。
为了能够早点睡着,大家使出了浑身解数:挡光眼罩、隔绝耳塞、更有包裹力的记忆海绵枕甚至给卧室装上隔音板……
为了睡着,甚至有人不惜搞起了装修。
除了常规的物理防御,甚至还有魔法吟唱——主打白噪音的助眠产品,近年来也刮起了一阵热旋风。
B站上的白噪音助眠视频。
然而,这种看似神奇的招数,可能会弄巧成拙,祸害你的睡眠。
助眠白噪音,到底有多火
单是在网易云音乐里搜索“白噪音助眠”,就能找到超过300个歌单,共计有上亿的播放量;
微博话题“白噪音”也有将近400万阅读量,还有不少博主安利白噪音app,都能获得动辄上万的点赞;
手机应用商店里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白噪音app,美区ios销量第一的“Bedtime fan”就超过300万人次下载。
白噪音,常常会让人想起雨夜。/Pixabay
更浮夸的是,还有厂商推出过价格高达2000元人民币的白噪音助眠专用耳塞。它除了能够降噪之外,特色功能就是播放白噪音。
购买了这款耳塞,你可以通过在手机上下载配套的app,通过手机与耳机的蓝牙连接,播放app里的白噪音,从而起到进一步遮蔽环境噪声的作用。
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猜到了——没错,这款耳机最牛的地方在于,只能播放白噪音,不能听歌。
一贫如洗的我选择这个。
而以上这些从免费到几千元不等的白噪音产品,都是利用特殊的噪音来模仿这种“能让人放松的声音”,以期让人们睡得更香甜,情绪更稳定。
那么,白噪音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概念起源于70年代中期,是一种具有平坦功率谱的噪音。而由于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单色光混合而成,二者有相似之处,于是便被称作是“白色的噪音”。
这些声音里,有人造的,比如电视机信号被干扰的嘶嘶声,风扇的嗡嗡声;也有自然产生的,例如雨滴落下的声音,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等等。
还有各种奇怪的东西。
这些产品之所以有市场,就在于人们坚信,在短暂的午休时光,疲惫的工作日下班后,或是辗转难眠的夜晚,收听这样一段“让人放松的”白噪音,可以使自己焦虑浮躁的心逐渐安静,从而帮助睡眠。
然而,这些期待也许只会落得一场空。
白噪音可能让你越睡越累
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于2020年发表在睡眠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白噪音与睡眠的关系。
研究人员们分别独立筛选了三个数据库的文献,对前人所做的38份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和分析。
这篇研究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于2020年9月在线发表。
尽管有部分研究认为,可以缩短受试者的入睡时间,但这个结论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因为参数不够统一,噪声特征也不够统一,评估受试者睡眠质量的标准也不够统一,甚至研究采取的干预措施也不统一。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白噪音还会导致睡眠的多次中断。
这背后的原因是,持续暴露在噪音下,你的听觉系统很可能得不到休息。
内耳会将声音信号转换成神经信号,交由大脑分析,整个过程大脑需要保持活跃。
结果就是,越睡越累。第二天醒来就会萎靡不振,难以集中注意力,心情也会受到影响。
白噪音,可能还有风险
在牛津大学研究睡眠医学的艾斯皮教授也认为,噪声助眠这个想法“在概念上非常有限”。
他表示,入睡的难点,主要在于大脑高速运转,而白噪音的本质只是一种单调刺激,并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表示二者能相关联。
甚至有很多人用白噪音作为学习的背景音,从而提高注意力。
此外,还有临床研究发现,白噪音可能会直接干扰健康人的睡眠结构。
早在1988年,就有研究记录到,在对1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睡前45分贝的白噪音播放后,白噪音会使志愿者非快速动眼睡眠期睡眠的不同种类脑波的循环交替模式率显著增加——简单地说,这意味着健康人睡眠结构可能会受到白噪音的干扰。
除此之外,过大的白噪音甚至会引起听力和认知功能的损害,还会掩盖耳鸣,长期可导致中枢神经障碍,严重者还会损害心脏健康。
除了以上那些对自身健康的影响之外,白噪音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既然它是一个以“掩盖环境噪声”为卖点之一的助眠产品,那它会不会掩盖环境中有意义的声音呢?
如果婴儿的哭声,或是天然气、电器的警报声,或是防盗警报声也被白噪音所掩盖,其后果细思恐。
即使是在睡梦中,也是安全第一。/Pixabay
抛开白噪音本身不说,在睡眠时长期佩戴耳塞,也会增加外耳道发炎的风险,甚至损害听力。
所以,持续白噪音改善睡眠的证据质量非常低,其潜在的危害也未能阐明清楚。
而这个结论,与它目前的广泛使用,是完全矛盾的。
最可怕的是,白噪音还给你带来了一个睡前摸手机的理由:明明只是想播放白噪音助眠,但一不小心,又玩到了两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