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哥伦布与黄郁婷 民进党建构台湾新秩序(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近日台湾有两件与“中国议题”相关的。
第一件事是一位大陆学者曹雨在台湾出版一本书,却发现书中所有涉及“大陆”的字眼全替换成“中国”,导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被直接替换为“哥伦布发现新中国”。
第二件事是最近北京冬奥闭幕,在冬奥闭幕前夕台湾行政院长苏贞昌对因为练习时穿了中国队服装的台湾选手黄郁婷“发难”,认为其行为极为不当,要求进行调查并给予适当处分,台湾体育署也表示一到两周内将给出处分结果。
这两件事情都是近年台湾社会对“中国”两字,从集体反感到集体敏感的情况。台湾政府更借着对黄郁婷“发难”,建构了台湾人民,如今在面对中国时应有的“新秩序”。
近期大陆学者在台湾出版新书,书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被一键替换为“哥伦布发现新中国”。(Facebook@曹雨)
“台湾意识”走到“哥伦布发现新中国”
当前民进党政府喜欢强调“台湾意识”。但台湾意识(台湾主体意识),并不等于“台独意识”,有诸多台湾学者(甚至是统派学者)写过这一点。台湾意识,除了弘扬台湾本土文化之外,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去殖民化。
最早的台湾意识,与“大中国意识”,某部分还有共通。台湾当前主流政治正确崇拜的先烈如蒋渭水,成立台湾文化协会、争取台湾人的权利,是抗日英雄,也同样认同自己为中国人。
但时代是会演变的。在台湾“大中国情感”一代比一代淡,是避无可避的正常现象,这原本与“政治台独”没有必然连结。若无比较独特的经历,或是对两岸历史认真钻研,两岸分隔多年,台湾年轻人从小到大的生活记忆,与对岸就有很大区隔。
内蒙古、东三省、河南这些地名于台湾小朋友毫无概念,这是很正常的。就算是活在国民党“大中国课纲”的台湾上一代,也有诸多对中国毫无情感者。
论道理,情绪上认不认同中国依据每个人生活经验而定,年轻人越来越对“大中国情怀”感到淡漠是寻常,台湾与中国大陆在文化、历史上有深刻连结也是现实。台湾社会不断寻求“台湾人当家作主”,本也是正常的情绪释放。
然而少数人为了谋取政治利益,打压敌对政党,开始将台湾意识完全与“台独意识”划上等号,甚至打着”台湾意识“旗号美化殖民。历史教科书,更是因为过度去中而被碎片化。原本台湾对于“中国”,依照个人背景不同可以有不同认知,而今只有一个认知是“正确”的。
原先的种种“正常现象”就这样变异。
尝到甜头后,某些政党及政客就可以更往前一步。台湾年轻一代既然苦于“想台独但不能独”,政党端出“精神台独”也是好的。瓦解与对岸有历史纠葛的“中华民国”,就如此顺理成章了。
而今的台湾,从最初的“去中国化”历史教育,到后来各种公开的文化活动、各类文化产品(书籍、影视)乃至最下游的读者及舆论,都只服膺同一套政治正确。“哥伦布发现新中国”,就这样诞生了。
穿了“中国”朋友送的中国队队服的台湾选手,也就如此不能原谅了。
让民众警惕,建立“面对中国时该有的秩序”
“哥伦布发现新中国”是出版社人员的不尽责,而黄郁婷到今日还在被痛骂,是台湾政府算准了舆论。既然台湾舆论批她者众,政府带头表态,第一可以迎合民意,第二也可以给在大陆受训、工作、读书的台湾人提个醒。
台湾舆论常言“可以去赚人民币,但不能被统战”。“整顿”黄郁婷,不过就是出于这道理。台湾运动员在中国大陆受训者多,政府带头批评,无疑是树立一个效应。
黄郁婷,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台湾年轻人模样:有“中国”朋友,与中国大陆有往来,其政治认同和所受的历史教育与同龄的台湾朋友无二致。
近年政治对立,然而两岸民间往来与影视剧等文化融合并未中断,年轻人对大陆用语及大陆APP也多有了解。台湾民间对“中国”之宽容度是存在的,比如对于有人写简体字已见惯不怪,但当涉及一丝丝政治涵义,立刻不留情地以此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
民进党政府有“捍卫台湾民主”之民意支撑,扮演警告民众之角色,方方面面塑造台湾的秩序:比如“去中国工作正常,但应当注意言行”等。台湾政府往后也会一次次以实际案例告诉人民,“当面对中国,应该有什么态度”。
未来几年,这可以巩固住其在台湾的影响力。但这会否是能使台湾长治久安之方式,唯有时间证明。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