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赴美留学7年,回台后杀父抛尸:血腥惨剧只因童年一句话…(图)
寒冷的冬夜,情侣二人骑着摩托车行驶在台湾的山间公路上。车头赫然挂着一具尸体,骑行过程中,尸体右腿不断与路面摩擦,没一会儿,脚部白骨清晰可见……
谁也没想到,这具可怜的“尸体”,是坐在车后座女孩的父亲。
她伙同男友将自己父亲的遗体随意丢弃在山野丛林间,然后若无其事地回家睡觉。第二天,她妈妈和妹妹发现父亲彻夜未归,就报了警。三天后,情侣二人以谋杀罪被警方逮捕。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才让女儿对父亲如此残忍?才会酿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苦果?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
回顾女孩的成长历程,她始终都称得上是“别人家的孩子”。
勤奋、刻苦、成绩优异,而且懂事,理解父母赚钱不易,愿意体贴父母。
高中的闺蜜曾经用“省吃俭用”四个字形容她,在同学们看来,高三才用上手机的女孩简直像班级里的“怪人”。
虽然家境普通,但她对知识的渴求不减半分。为了留学的梦想,女孩早早开始半工半读攒钱。
后来到了美国以后,为了省点房租搬到郊区,以至于每天凌晨4点起床,搭乘火车去上课。平日里宁愿走几个小时的路也舍不得花钱坐车,连报纸上有什么优惠券都要剪下来一张张收藏好,以备不时之需。
但即便如此,女孩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朋友说她“一分一毛都相当计较”。
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就算生活条件如此困窘,女孩依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从语言班攻读到硕士,中间还拿过奖学金。
或许你想问,这不挺好的嘛,怎么就发展到杀害自己的父亲了呢?
因为不能继续读书了。
女孩家里除了她,还有弟弟妹妹,父亲在台中一所学校当夜班保安,每月工资只有3万新台币,不仅要拿出大半工资给大洋彼岸的大女儿,还要兼顾一家人的吃喝用度。
所以当女儿告诉父亲,自己计划继续在美国读博士、拿绿卡时,年过半百的他,已经无力承担女儿的学费了。
女孩的弟弟说:“姐姐决定读硕士时,家里已经是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了,本来以为挺过这几年就好了,等她硕士毕业找到工作,家里就会宽裕些,没想到她又要读博士……”
父亲迫于生活压力,不再给大女儿汇款。女孩打工所得根本无法支撑学费和生活费,最终,她带着满腹不甘和遗憾回了家。
而当时父亲的无奈之举,如今回看,却是所有人命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转折点。
“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
求学之路戛然而止,让女孩有些心灰意冷。
她回家一年多了,始终不肯出门工作,那个曾经全家人的骄傲,现在却变成了令人不齿的“啃老族”。
父亲起初还觉得有些愧疚,后来只剩下恨铁不成钢:“辛辛苦苦培养几十年,现在成了个什么东西!”
这份怒其不争,无形之中也在把女儿越推越远,女儿觉得父亲不理解自己,她开始夜不归宿,整日和不务正业的男友一起厮混。
父亲一看女儿堕落,更加生气,但谁叫这是自己的女儿呢。为了挽救女儿,他勒令女儿分手,好好找份工作,但这时候的女儿哪里听得进父亲的话,于是两个人的冲突越来越激烈。
谁能想到,曾经那个在外勤工俭学的女儿,竟然开始理直气壮伸手管父亲要钱花,发展到后来,要钱不成就破口大骂,甚至对父亲拳脚相加。
妈妈和弟弟妹妹对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换来的是她变本加厉的暴力相加。最严重时曾以“女儿家暴父亲”为由报警。
社工建议父亲申请保护令,包括不定期变更上下班出行路线、安装行车记录仪或者下载手机报警App等,可父亲都没有采用,他想着总归是自己的女儿,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
但是,女儿根本不了解父亲的一番苦心,悲剧还是发生了。
事发当晚,女孩和男友骑摩托车去父亲工作的学校,想找父亲要点钱花。父亲直接拒绝了,没想到女孩男友直接掏出一把榔头,狠狠地朝着父亲头部猛烈攻击。
在男友行凶的过程中,女孩不叫救护车,也不上前安抚,甚至连父亲的手都没再碰过。她只是站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父亲渐渐停止呼吸。而在父亲死后,还跟男友一起进山抛尸。
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警察调查发现,当晚杀害父亲后,两人曾拿着死去父亲的钥匙准备回家开门,最终因为打不开第二道门作罢。
母亲查看监控吓出一身冷汗:
“平常很少反锁第二道门,那天晚上因为怎么都联系不上我爱人,心里有点没底,睡前就把门锁了……那男孩手里还拿着榔头,他们要灭门吗?”
当女孩被逮捕后,提及弑父原因,她只冷冷地说:“要不到钱,会忧郁症。”
可这一切,真的都是因为钱吗?弑父行为背后的滔天恨意,到底从何而来?
我们想带孩子看到什么?
评论区有人说父亲太过于溺爱女孩:
“小的时候要什么给什么也就罢了,家里都穷得吃不上饭了,还让她去国外留学,一去就是六七年……”
详细交代犯罪经过时,女孩终于说了实话:“当初是我爸说砸锅卖铁也要供我读书的。”
把“读书改变命运”当成口头禅的父亲,始终将一家人能否改变困窘现状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能否考上重点高中和大学。
人到中年郁郁不得志,对当下不满、对未来充满幻想,那些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就指望孩子们。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五口之家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有人拿回一张满分试卷。
读书确实改变命运,但可不是为了改变父母的命运才去读书——所谓“溺爱”,不过是披着“爱”的外衣,行“控制”之实。
慢慢地,女孩也开始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成人生信条。在这个单一价值体系的驱动下,她越发用功读书,先是要考满分,然后要超过所有人,不满足就去美国留学,硕士不够就继续考博……直到被父亲叫停。
女孩不理解:“不是你说好好学习就行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让我读书了?”
在女孩看来,父母对她的要求始终只有学业成绩这一条,而她也只能用这一点来衡量自己的价值高低。一旦离开这个评价体系,她很难再找到前行方向。
当我们的目光只聚焦于一个功利性目标时,自然就会忽略与身边人事物的联结。
更残酷的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逼她离开“成绩至上”这个评价体系的人,是亲生父亲,是当年亲手给她构建这个体系的人。对女孩来说,这不亚于整个世界观的颠覆。
当然了,说这么多也不是为了给女孩开脱,在很多个可以“自救”的时刻,她都选择了放弃,包括遇人不淑,局面才会变成今天这样。
但感慨过后,我们得看看有没有能给自己提个醒的地方。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我们辛辛苦苦带到世界一遭的孩子,别让TA只看得见卷面上的那个分数。草长莺飞的四月天,就让TA去看看更广阔的远方,和这世界产生更多深情、诗意的联结。
无论是我们的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值得更多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