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女空降兵”马旭:无儿无女,住30平小屋,穿15元鞋子,却捐款1000万(组图)
本文转载自知否大叔,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前两天,新华网发布了一条信息:
“老人穿15元鞋子却给家乡捐了1000万。”
“八旬老人转账300万银行报警竟是乌龙。”
抱着好奇心,我了解了这件事的始末,原来事情发生在5年前。
看完之后,潸然泪下。
2018年9月13日,武汉某银行。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走进来后,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往某账号转账300万。
那位老太太说:
“过些时日,我还要再往这个账号转700万。”
银行的工作人员大吃一惊,抬头将老人打量了一番。
她的衣着极为朴素,怎么看上去也不像是有着千万身家的富豪啊。
银行工作人员担心老人遇到了诈骗,立刻找来行长,还悄悄报了警。
谁也没想到,民警到来之后,却揭开了这位老太太不平凡的身份。
她是中国首位女空降兵,也被誉为中国军人中的“居里夫人”。
她就是马旭。
01
1933年,马旭出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的一个小屯子里。
父亲早年过世,只剩下母亲和姐弟俩。
母亲靠说书讨生活,一家人食不果腹,经常捡别人收割后遗落的粮食。
马旭自幼不爱红装爱武装,尤为喜爱听母亲说书。
每次听到杨门女将、花木兰等巾帼女英雄的故事时,情绪总是格外高涨。
她经常幻想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英姿飒爽手持五尺枪,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去扬那女儿志气与英名。
12岁那年,抗日战争胜利,马旭第一次体会到吃饱的滋味。
“以前过得苦,吃了上顿没下顿。
后来解放军来了,分田分地、给钱给物,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心里也一下亮堂了。”
也就是从那天起,马旭立下了一个伟大的志向:
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
1947年5月,母亲在村干部的建议下将14岁的马旭送去参军。
马旭和村里几个小伙伴一起前往了哈尔滨。
临行之际,母亲一句话都没有说,含泪将一枚铜板缝进她的衣服口袋。
就这样,她告别家乡,踏上了漫漫军旅征途。
在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习半年后,马旭成为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一名卫生员。
值得一提的是,她与黄继光是同一部队的战友。
她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等诸多战役。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马旭凭借日益精湛的医术,救活了无数战士。
期间,马旭结识了爱人颜学庸。
对方也是一名军医,共同的志向和理想,让两个人情比金坚,一起度过了艰苦的岁月。
抗美援朝胜利后,马旭和爱人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
作为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优秀卫生员,马旭得到了组织上的重视。
她先是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后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马旭的人生会沿着医生的道路继续前行。
但一次命运的转折,给她的人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2
196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正式组建。
彼时的马旭,即将和爱人颜学庸步入婚姻殿堂,工作也相当稳定。
也就是说,她完全可以过上一种平静而又安稳的生活。
但马旭心里想的却是:
“战士们去跳伞,军医若是没跟上,自己岂不是发挥不了作用吗?”
思来想去,她决定当一名空降兵。
人家跳伞她也跳伞,这样还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当时,空降兵只在男兵中择优录取,马旭自告奋勇要成为一名跳伞女兵。
这个申请可为难坏了部队领导。
别说此前没有女兵跳伞的先例,再者,马旭身材娇小,身高和体重都不达标,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领导委婉地拒绝道:
“小马,你还是回去多吃点饭吧,跳伞可不是玩游戏,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可马旭要是能因此就放弃,她也就不是马旭了。
那一年,她放弃了在武汉军区总医院的稳定工作,主动申请前往偏远部队驻地。
“战友们伞降到哪儿,我就保障到哪儿。”
当其他战友在参加跳伞训练时,她就在一旁偷偷学习。
晚上所有人都休息了,她一个人跑到训练场地继续训练。
战士们练500次,她也练500次。如果哪天时间充裕,她还能练的更多。
这一练,就是半年。
到了空降兵考核的时候,马旭找机会在首长和战士们面前“表演”了一次。
她从跳台上一跃而下,稳稳地跳在指定区域。
她的动作,竟是比正式训练的士兵们还要精准专业。
这下首长没话说了,对马旭,他是真的服气。
1962年秋,马旭作为中国史上第一名女跳伞兵正式登机跳伞,并圆满完成任务。
1963年,马旭与爱人颜学庸完婚。
在此期间,两人还成为工作上的好伙伴,先后发明了自动开腹器和高原跳伞“供氧背心”等使用物品。
此后,马旭一直没有生孩子。
当空降兵不易怀孕,如果怀了孩子,至少要有一年多不能跳伞。
为了能继续成为伞兵,马旭做了绝育手术,这一想法,也得到丈夫的尊重和支持。
颜学庸说:
“为了你,我心甘情愿。孩子我们日后可以抱养一个。”
可由于两人一心事业,一直都没有领养孩子的时间和机会。
此后20多年里,马旭跳伞高达140多次,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
第一个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03
20世纪90年代,马旭正式退休。
退休后,她和老伴搬进了武汉退休干部休养所。
房子不足30平,看上去极为破旧。
但马旭夫妇完全不在意,在院子里种上小青菜小土豆,这下连菜钱都省了。
他们穿的是部队发的迷彩服,十分结实,10多年都穿不烂。
一双15块钱的棉鞋,鞋底已经掉了,老颜说再买双新的,她嫌太贵,摇摇头拒绝了。
买瓶胶水把鞋底一粘,高高兴兴又穿一年。
家里唯一的“奢侈品”,是存放研究资料的柜子。据说这个柜子,是马旭花了500“巨款”请木匠打的。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问,马旭夫妇不是人民功臣吗,怎么老了以后,退休待遇就这样?
退休金,当然是有的。
她和爱人退休前是副师级干部,以大校军衔退休,这样的国之功臣,当然有退休金。
只不过二老从不舍得花。
而且,马旭是个闲不下来的人,虽然人已退休,但心从未离开过军营。
在不足30平米的小房子里,她与爱人共同研发出来了“充气护踝”。
这项发明对伞兵而言有着重大意义,可使跳伞着陆时的冲击力减半,扭伤情况接近零。
1989年,这一重大科研成果荣获国家专利,也是中国空降兵获得的第一个专利。
除此之外,马旭夫妇还合力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等科研著作,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并有多项发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填补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从此之后,马旭被称为中国军中的“居里夫人”。
04
有人不解:马旭夫妇手握多项专利,为何生活还如此节俭?
在马旭夫妇看来,他们无儿无女,一生花不了多少钱。
钱,就该用在刀刃上。
马旭自参军后,没有回过东北老家。
这是因为她在老家没有亲人了,但她心里还是总挂念着老家的发展。
2018年9月13日,她和丈夫决定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1000万元存款捐给她的老家——黑龙江省级贫困县木兰县,用于公益事业。
两位老人来到银行后,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往某账号转账300万。
两人还说:
“过些时日,我还要再往这个账号转700万。”
银行的工作人员大吃一惊,连忙趁机报警,而后在警察的询问下,才知道闹了老前辈的大乌龙。
此时的马旭已经85岁了,又有人问她:
“为什么把自己一生的积蓄都捐出去?会不会后悔?”
白发苍苍的老人,笑容爽朗地回答:
“那有啥后悔的,我存钱就是为了有一天能报恩。”
马旭说到报恩,思绪飘向了远处。
72年前,偏远的北大荒,一位母亲含泪将一枚铜板缝进女儿的衣服口袋。
14岁的女孩暗暗告诉自己,不能忘记国家教育她的恩,也不能忘记乡亲们给她一口饭、送她当兵的恩。
就这样,女孩告别家乡,踏上了漫漫军旅征途。
72年后,美丽的北大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带着1000万元善款汩汩流入小城木兰,给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带来更多希望。
回过神的马旭,目光悠远而绵长。
她说:“我捐这1千万,就像亲手将它放到我的母亲手上。”
05
这就是马旭夫妇的故事。
他们对自己很“抠门”,却慷慨捐给家乡一千万,如此毫无保留的付出,让人热泪盈眶。
更难得的是,他们从不觉得自己伟大。
如果不是一次“乌龙”事件,也许我们永远都不会知晓两位老人的事迹。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以一颗最真诚的心,最质朴的行为,最纯粹的情怀,让我们眼含热泪,内心温暖。
他们的行为是无声的,却给人无穷的力量。
他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是真正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就是因为有无数个像马旭这样的人的存在。
他们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鸿毛还轻,把国家的利益看得比泰山还要重。
本文转载自知否大叔,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