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朝鲜留学:商店不卖米和面,流行中国谍战剧(组图)
中国与朝鲜相邻,但在多数中国人眼中,朝鲜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国家。
大众只能从新闻报道上碎片化地捕捉有关这个国度的信息:
仿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街道,贫穷的民众生活,疯狂的领袖崇拜,极度封闭的信息接收状态……
2019年,在某外国语院校修读新闻和朝鲜语双学位的20岁女孩安安,意外得到了一个去朝鲜做半年交换生的机会。
安安的大部分同学听到去朝鲜公费留学,第一反应都是“谁会想去这个国家?”
报名的人寥寥无几,但安安第一时间报了名,并成为那一年中国派到朝鲜的60名交换生中的一员。
关于朝鲜生活的纪录片《太阳之下》
她从前就对朝鲜充满好奇,不时观看关于朝鲜的报道和视频,试图从各种媒介中窥探朝鲜的信息。
表情夸张的儿童表演、无处不在的领袖崇拜……视频里呈现出的朝鲜生活时常让她感到割裂,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的地方吗?
安安的脑海中闪过新闻课堂上老师讲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她心想,“我一定要亲眼去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度”。
以下内容根据她在朝鲜留学半年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整理。
广播宣布即将落地时,我透过机窗看云层之下的朝鲜。
整片光秃秃的黄土,不见植被,不见房屋。
未开垦的土地上,并无其它颜色点缀其间,像是干涸的沙漠。
眼前之景比想象中更糟,我开始担心:这么穷的地方,能吃饱穿暖吗?
抵达朝鲜的第一站是入境安检。
朝鲜的安检格外严格,所有行李必须在过完安检仪器后开箱检查,手机、电脑、硬盘等电子设备需要先上交海关,严禁携带关于韩国、日本、英美等国相关的资料内容。
据留朝师兄师姐们的经验,电脑可以设置文件隐藏,在硬盘里放下载的各国影视剧和书。
我成功利用“文件隐藏”保留下一些日韩剧、美剧和国产剧,在后来的日和夜里重温了《甄嬛传》和《破产姐妹》。
有个朋友则比较倒霉,他存在电脑里的课程作业被海关搜了出来。
那是几份PPT文件,有关韩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介绍。
他因此被带到“小黑屋”,遭受异常严肃的动机盘问,最后写下保证书,承诺绝对不会传播文件内容。
安检后,我们拉着行李箱走出机场,看到开至面前的接机大巴,窗户没玻璃,一旁立着铁质行李架,座位是皮质并排式样。
从机场到平壤市区,田野和山村逐渐隐没,街道变得宽阔而熙攘。
春天的平壤是一个缤纷的世界,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房子,女士们穿着彩色紧身连衣裙或小西装,男士们则穿着军装或正装,胸前都佩戴着徽章。
沿途碰见很多军人列队而行,他们戴着土黄色高檐军帽,流苏挂在肩膀上,裤腿笔直。
道路两旁还有为孩子们设置的游乐场,憨态可掬的卡通造型装点牌匾。
窗外的风徐徐吹进车厢,让我的心情突然变得雀跃,如同飞出车窗的调皮气球。
在朝鲜的第一周,我与家人朋友处于失联状态。
朝鲜人有自己的内网,而我们作为外国人,直到去中国使馆才用上网络。
朝鲜同学带我们去国际通信局开电话卡,一张200美金,只能供外国人之间通话,打不进朝鲜人的电话。
电话卡也提供开网服务,但流量按每M收费,实在太贵,公派留学生通常不舍得用。
在朝鲜,全民下载软件都要到线下的“情报交流所”(根据朝鲜语 정보교류소的直接音译,更像信息交流所),付费请这里的老板帮忙把软件下载到手机或电脑里。
刚去时,我们想下载朝鲜语字典,老板在我的电脑上捯饬半天,结果软件和windows系统不兼容。
有趣的是,朝鲜当地人也会去情报交流所下载电视剧资源。
那一年,情报交流所门口上贴着一张海报“今天更新《伪装者》X集-X集”。
朝鲜电视上的《伪装者》,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谍战剧在朝鲜很受欢迎,《伪装者》和《潜伏》的宣传信息无处不在,是朝鲜街头巷尾热播的电视剧。
不仅是流行国内完结已久的电视剧,在朝鲜的半年,周遭的一切都仿若穿越回过去。
我时常感到自己陷落进时间的缝隙,过去和现在彼此拉扯,唯独看不清未来的生活。
我所前往的金日成综合大学是朝鲜的最高学府。
这座学校雄伟壮观,三层的电子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食堂、健身房等一应俱全。
3号教学楼的一楼大厅挂着金正恩同志的画像,路过的朝鲜同学都会停下来鞠躬致意。
刚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留学生犹豫了很久,最后学着他们的样子,拘谨地鞠完躬再上楼。
后来我才知道,学校没有规定学生们这样做,是朝鲜学生们自发的举动。
宿舍是二人间,独立卫浴,房间里挂着一台液晶电视。
电视只有4个台,会播放唱歌表演、电视剧、国内体育赛事、天气预报等,从下午3点之后才有信号,每次都要把天线夹到窗帘上接收信号。
安安宿舍里的电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上课的时间是周一到周六,只安排上午课程。
我从宿舍走到教学楼需要20分钟,教室里经常停电,没有空调和电扇。
4月的教室透着阴冷。到了夏天,教室则像汗蒸房,我们只能用书本扇风,却依然全天冒着热汗。
课程一般从早上8点上到11点,有时会延迟到下午1点,食堂的开饭时间跟着课程表走。每到中午12点,我饿得魂都没了。
朝鲜食物也是以炒菜为主,食堂日常供应米饭和小炒菜。
可能是食材处理得不太干净,油水又大,前几个月我每周腹泻,带的三盒蒙脱石散8月份全吃完了。
腹泻最严重的一次,我甚至在宿舍晕倒,被送到朝鲜的亲善医院治疗。
在朝鲜上学期间,留学生的课程包括讲读、会话、写作和地理。
在课本上,我总能读到一些令人大跌眼镜的文字材料,比如领袖诞生的神话故事,以及批判“美帝国学生”抽烟喝酒、酒精中毒等不良行为。
我们还会被安排鉴赏朝鲜电影,其中有一部叫《少女妈妈》,讲述一位16岁的女孩在孤儿院收养了几个孩子,每天任劳任怨为他们洗衣服做饭,放弃来之不易的升学机会。
还有一部讲述乡村建设的电影,主角是一个生产队的姑娘,她为了在暴雨中救下一只队里的羊,最终牺牲了。
我被这种朝鲜特色电影大大震撼。
这些电影里,女主人公为了集体或他人,都牺牲掉了个人欲望甚至生命。
尽管是电影,我还是很难过,“个人的欲望”是否必须是“集体”的对立面?故事的结尾,生产队为姑娘举行了葬礼,这样的结局是一种必须吗?
学校举办过歌唱大会,我们这些留学生被要求站在大礼堂的舞台上向台下4000名朝鲜同学表演节目,有齐唱、独唱、双人唱。
从排练到登台,整个过程对我来说像是一场“崇拜价值”的脱敏。
老师会在课堂上选拔并分配内容,歌词都围绕着歌颂领袖或大好河山,比如“我们称他为爸爸,我们的领袖”或者“远山的尽头,回荡着山响”。
在朝鲜的大学校园,我还观察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全民集体劳动。
朝鲜并没有“环卫工人”这一职业,每天早上很多平壤市民自发蹲在小区的绿化带旁拔草。
周六上午,金日成综合大学的学生们会来一场校园大扫除,扫地、拖地、除草,面面俱到。
放学路上看到单位在组织拔河比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我去留学期间,恰逢中朝建交70周年,那一天万人空巷,我从未在街上见过那么多平壤市民。
街头悬挂着“中朝友谊万古长青”的条幅,人人都手拿中朝两国的国旗涌向街头,五颜六色的朝鲜传统服饰看得我眼花缭乱。
阿姨们穿着朝服去献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朝鲜人对中国的态度普遍比较友好。而朝鲜人对韩国的态度,却存在鲜明差异。
很多老一代朝鲜人的心里,都渴望着朝韩统一。
在一门课上,一位老师恳切地对我们说:“诸位日后如果从事外交工作,请为我们半岛的统一多做贡献”。
朝鲜年轻人对韩国的态度截然不同,身边的朝鲜同宿生一提到韩国就摇头,从不主动问,也拒绝了解韩国的一切信息。
曾经有个妹妹来我们宿舍愉快地聊完天,我为了表达友好,随机从架子上拿了几张面膜送给她。
只见她不动声色地把韩国面膜抽出来还给我,简短地说了一句“我不用”,然后把其它的带回去了。
周日没课的时候,我会跟朋友坐上出租车逛一逛平壤。
有时我们也会被司机拒载,司机搭载外国人,需要提前打电话跟总管站点报告。
如果跟朝鲜同学一起,我们会选择坐地铁。
平壤地铁的凯旋门站是一个专门展览给外国人的景点,顶上悬挂着很多水晶吊灯,修建得格外富丽堂皇。
干净整洁的朝鲜街道,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平壤街头的整体消费并不高,通用的货币有朝币、美元、欧元和人民币。
街头随处可见卖饮料和吃食的清凉亭,2、3块人民币就可以买一个饭团或者一大袋烤栗子。
朝鲜人常去的平价食堂门庭若市,1到5元可以搞定一顿饭。超市里,50元可以买到一件衣服。
不过,即使在朝鲜,家境优渥的人群开销也可以很大,我们去定制合唱穿的朝服时,老板说我们的音乐老师每月会在店里订购多套服装,每件衣服都要600元上下。
平壤的柳京商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朝鲜的热门饭店,同样喜欢国内“饥饿营销”那一套。
当地有一家苍光院炸鸡腿特别出名,中午11点开始营业,鸡腿12点前就卖完了。
我们去了三四次都空手而归,后来在营业前就蹲守排队,才终于吃上了网红鸡腿。
我还喜欢去“日出食堂”,二楼的装修特别文艺范,有华丽的钢琴、柔软的沙发和精致的浮雕,供应甜蜜的巧克力蛋糕和椰子牛奶。
有一家叫“玉流馆”的冷面店有“天下一绝”的名号,门口排队的人特别多,但外国人去会被直接带到另一个包间,花费跟本地人不同。
植物园门口的门票价格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物价上的区别对待,在朝鲜很多的景点和饭店都普遍存在。
我们去大同江上划船时,就曾发现当地人只需支付5000朝币,外国人的花费却是6欧元,两者相差12倍。
我们还去逛过朝鲜第一百货商场,商场有三层,涵盖食品、日用品、衣服、乐器等各种商品,商场转角处还会卖那种转盘拨号的老式电话机。
商场三楼有一位摆摊大哥,在卖一种叫做“聪明水”的药。
大哥看我是外国留学生,赶紧凑过来推销:“喝了这个水,会变得特别聪明,考试成绩能有大幅度提升”。
朝鲜的商店和市场,是买不到米面的,因为粮食按照人头直接分配下去。
留学生的米面会直接统一发放给食堂。有的朝鲜同学会要求留学生帮他们在国内的购物网站买东西。
有一次,朝鲜老师向我展示我生病期间的缺勤记录,转而又说自己最近皮肤不好,暗示我给她送化妆品。
自费生朋友对我说,可以对当地人态度强硬一点,因为他们“欺软怕硬”。
在朝半年,我很喜欢出门遛弯,渐渐熟悉了出门没有地图导航,全靠经验和问路的“探险”,因为手机上网不方便,也逐渐变成了只能拍照的“废铁”。
但在朝鲜出游期间,我时常有种“货不对板”的落差感。
我们参观过当地几座名山和瀑布,老师在临行前把它们描述得巍峨壮丽,去之后发现挺荒芜的,有点像小山沟和小水沟。
学校组织过我们去南浦的海边玩,大巴车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晃晃荡荡地开上高速,路修得很不平整,起起伏伏地像在坐过山车。
大巴中途抛锚了两次,后视镜都被颠掉了。
不过我很喜欢学校组织我们去各个地方参观,看万景台故居、爬妙香山、在海边烤肉,站在板门店的阁楼眺望,甚至能看到对面的韩国国旗。
我想到关于朝鲜的那些影视剧《爱的迫降》《隐秘而伟大》……曾经只出现在影视、书本上的内容,在眼前突然变得生动起来。
这些年,我偶尔会想起刚去朝鲜的第一天,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师带着我们做“破冰活动”,他问眼前的留学生们:
“你们眼中的朝鲜是怎样的?”
我们客气地给出了很多正面的形容词,“开心”、“幸福”、“有趣”......
最后这位老师说道:“朝鲜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大家可以在未来好好感受。
到底是不是很幸福,你们也可以自己来体会。”
去朝鲜前,我曾对朝鲜人的生活和观念感到不解,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经常会刷到画着浓妆的朝鲜少女,神情夸张、动作丰富地朗诵或歌唱表达对这个国家的情感。
我觉得她们的表演过于怪异。但直到走入朝鲜的课堂,我发现老师们就是这么教的,这也只是朝鲜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无关对错。
每逢领导人祭日,我还会在路上看到民众自发地拿着花束,到附近的领袖铜像下献花。很多人边走边哭,哭得特别伤心。
我往往震惊又害怕,但在这样的真切悲恸面前,他们跨越了媒体对朝鲜人的刻板印象,变得立体起来,而我也从中窥见了朝鲜人的真实情感。
有时我觉得朝鲜人的生活没什么不好。大家一起上学,一起毕业,一起走上工作岗位,接收内网统一发布的信息,不会因为信息过载而焦虑。
在和朝鲜同学聊天时,我发现他们大多对就业有着清晰稳定的规划。
一个女孩说她想当老师,所以现在就要好好读书,拿到好成绩,未来被分配到教师岗位上才能胜任工作。
还有一个男生说他想当军人,正在努力朝着目标迈进。
但在朝鲜生活的后期,集体生活过度地挤占地了个人生活,又让我感到茫然和迷失。人们的生活像夹心饼干那样,被紧密地压实在一起。
我的身体出现了生理性压抑。我总是感到头晕,躺在床板上,感觉头顶的天花板在不停转动。
走在平壤的街道,我好像置身其中,又觉得自己孤身一人。
学校托升起我的社交圈与生活圈,我听着耳机里的流行音乐,常常觉得整个世界只剩下自己。
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脆弱易散,尤其是留学生和本地学生间。
我的一个朋友和朝鲜同宿生关系很好,她们经常一起写作业、互相改作文。
有一天,这个同宿生专程找到我朋友,跟她说了一句“很高兴认识你”,之后就突然消失了。
朋友很伤心,问遍朝鲜的老师和同学,得到的统一回复都是对方生病了。她们没有联系方式,甚至来不及告别。
2019年10月,我们这批交换生离开了朝鲜,我回到原本的学校上学。
生活重新上了“发条”,上课、写作业、找实习,穿梭在都市的人海与车河里。
我有时感到恍惚,国内的大城市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过去半年在平壤街头,一到晚上八点钟,几乎看不见灯火。
安安在宿舍天台看到的风光
回国后,在朝鲜的日子就像做了一场梦,有种不真实感。
我偶尔会想起那些在朝鲜认识的老师和同学,有位教讲读的老师长得特别帅气,知道中国的“李阳英语”,会在我们的催促下分享自己的恋爱故事。
班级组织海边出游时,朝鲜同学也会给我拍照,记录下那个非常美好的时刻。
但直到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你觉得朝鲜是个怎样的国家?”
我依然无法给出答案。
我的脑袋中会浮现一个画面,在朝鲜期间,同学们集体去南浦海边。
那是我见过最简陋的景点,整片海滩没有任何被开发的痕迹,甚至显得有些脏乱。
湛蓝的海水铺展在眼前,海风掀起白色的浪花。抬眼望去,海天相接,风从远处吹来,轻拍在脸颊上。
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宇宙,而我正站立着的那片海滩,像是地球上一个被人类遗忘的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