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6月02日 12.4°C-15.7°C
澳元 : 人民币=4.83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西汉王朝中央监察体系中的御史大夫及其属下的御史中丞、侍御史

2021-09-05 来源: 网易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汉成帝时代的御史大夫何武之所以要求将御史大夫从“副丞相”这个职位中脱离出来改称为与丞相地位平等的“大司空”,非常明显,他的目的就是要求将朝廷的监察权从丞相麾下独立出来!而且,笔者认为,当时的何武在提出这个改制御史大夫的建议之前,他很可能针对西汉王朝的御史大夫和其御史府屡屡被皇帝充作残酷打击那些不服从皇帝旨意的属下们的“皇帝私人别动队”的不良政治情况进行过严厉批评!

因为,汉武帝时代的“绣衣使者”江充之所以造成那么严重的“巫蛊祸乱”,且使得汉武帝本人也是家破人亡,就在于这个“绣衣使者”本是御史大夫属下的“侍御史”中的属员,而汉武帝之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御史大夫府中设立这个只听从皇帝旨意且具有绝对权力的“绣衣使者”,就在于御史大夫这个职官从汉初设置肇始,其就是超越国家司法权和监察权的皇帝私人亲信部门。

这就是说,御史大夫这个职官和职能,充分体现了“皇权大于司法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本身!或者说,西汉王朝时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就是主要通过御史大夫这个职官设置和其扭曲的政治职能机理去实现的。由此可见,东汉成书的《汉书》之所以没有保留下汉成帝时代的御史大夫何武为什么要在西汉末期进行御史大夫职官改革的相关言论,很可能是东汉朝廷在为西汉不良政治制度所讳言,因为,东汉毕竟继承的是西汉道统和江山,如果东汉朝廷认可了何武的政治改革举措和言论,那么,东汉的职官制度的基础就被动摇了。

西汉王朝中央监察体系中的御史大夫及其属下的御史中丞、侍御史 - 1

尽管东汉成书的《汉书》在御史大夫这个问题上为前汉不良政治制度所讳言,但是,东汉时代,东汉朝廷还是正式废除了御史大夫这个职官,甚至连大司空职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是说,东汉时代,不仅仅再也没有了御史大夫这个职官,甚至连大司空这个职官也被转化成为了主管土木工程建设管理及其质检部门了。208年的东汉末期的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一代权臣的曹操又重新在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中设立了御史大夫一职,他且自任丞相。

但是,根据对此段史载的注释文字的“献帝起居注曰”,当时的御史大夫已经没有御史中丞这个重要职能部门了,所以,东汉末期被曹操所复辟的这个“御史大夫”与西汉时代的御史大夫,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情了。既然东汉朝廷废除御史大夫职官的举措明显是在刻意回避西汉时代的“御史大夫”错误政治制度,那么,东汉时代的国家监察职官又是如何设置的呢?通过《后汉书·百官志》可知,东汉时代的朝廷监察职官,有三职:

一是设置有千石的“御史中丞”一人,主要司职察举百官非法言行,但是,这个“御史中丞”直接隶属于皇帝私府的少府所领导管辖;二是设置有六百石的“侍御史”十七人,主要司职察举百官公卿的非法言行和察举祭祀典礼中的礼仪是否符合规则;三是设置有比二千石的司隶校尉一人,主要司职察举京师一带郡县的犯法者。通过东汉时代的这三种监察职官的设置和职能范畴看,可知,东汉时代的“司隶校尉”虽是二千石高官,但其职权已不是国家监察高官了,仅仅是京师直辖地区中的行政和司法主官。

西汉王朝中央监察体系中的御史大夫及其属下的御史中丞、侍御史 - 2

东汉时代,御史大夫职官虽然已被废除,但是,原西汉时的御史大夫属下两职能部门的“御史中丞,侍御史”则被列入了东汉朝廷的正式职官序列,“御史中丞”虽然也负责监察百官,但其归属于皇帝少府直接领导。“侍御史”,从表面看,其好像有独立的监察的权力,但“侍御史”居然有十七人之多,不知道东汉皇帝为什么要搞这么多的“侍御史”,可能是为了分权“侍御史”们吧。或者说,东汉皇帝之所以设置这么多的“侍御史”,就是不准许“侍御史”部门存在自己的独立监察职能。

通过对东汉时代的国家监察制度的简介和分析可知,虽然东汉王朝从形式上纠错了御史大夫这个极其容易导致君主专制的错误国家监察制度,但非常明显的是,东汉王朝的皇帝们并不打算放弃自己的专制权力,所以,他们在国家监察职官设置和职能上,玩弄了许多遮人耳目的花招,可谓是“换汤不换药”!如此,今人就知道东汉的君主专制制度与西汉王朝相比,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了。

东汉以降,关于西汉末期蜀人何武曾经发动过一次改制御史大夫的历史故事是越来越被后人所模糊,甚至许多后人都不再知道当年曾经发生过一场事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事件,这样,肇始于西汉前期的这个有严重制度缺陷的国家监察制度就像一块顽疾的“病灶”被后来的历朝历代王朝所继承了下来,到了明朝时代,这种超越国家统一司法制度之外的“皇家别动队”的朝廷监察政治制度,甚至演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特务政治,即大明王朝时的东、西厂和锦衣卫政治。

西汉王朝中央监察体系中的御史大夫及其属下的御史中丞、侍御史 - 3

而且,中国王朝历史越朝后走,这种超越国家统一司法制度之外的国家监察政治越发猖獗,到了大清王朝,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大于司法”的政治现象发展到了高峰,终于,其将中国折腾成了可以被外邦随意欺凌的“东亚病夫”。中华民国时代,由于当时的许多文化人过分热衷于“革命”和“全盘西化”,他们没有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文化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筛选取舍。

因此,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就是当时所实行的著名的“军统”和“中统”政治制度,本质上也是这种中国历史上御史大夫式的“皇家别动队”的特务监察政治制度与中华民国时代学习外来的苏联契卡、德国党卫军、日本特高课的结合形式!这就是国民党的中华民国为什么依然专制和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不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的病灶和利弊机理搞清楚,中国就永远无法超越“起点决定终点”的历史规律,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弊政会与外国的不良政治机制起到国家文明文化“共振”和彼此呼应的政治建设效应,中国也就始终超越不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怪圈。西汉的御史大夫职官基本职能情况,上面已有介绍,下面,我们来看看西汉时代的御史大夫下属职官职能情况。西汉时代的御史大夫下属设置有两丞。一为千石御史中丞,一为六百石的侍御史。

御史中丞。秩千石,主管朝廷兰台文秘部门,担负国家政治、经济的图籍计薄管理、统计和分析工作,类似于现今的统计、审计工作,内领侍御史吏员十五人。御史中丞还担任主管和纠察外部州刺史的重任,或者说,刺史就是御史府派驻州地方的监察职官。而地方刺史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上计薄”,也就是由刺史们调查、统计和上报地方官吏执政中的各式各样的情报资料,然后,刺史们再把这些“计薄”呈报给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和侍御史们再把这些地方刺史呈报上来的“图籍计薄”加以整理和结论判断,最后上报皇帝。

西汉王朝中央监察体系中的御史大夫及其属下的御史中丞、侍御史 - 4

由于图籍计薄往往反映职官们在任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能工作的功过,皇帝奖惩和拔擢官员基本上都是依据御史中丞所呈报的“计薄”,所以,御史中丞的实际权力非常大。汉哀帝时代,大司空朱博奏言废大司空而复辟御史大夫后,御史中丞就改为御史府长史,相当于副御史大夫了。侍御史。本为御史中丞属员,也是御史大夫府内的常设属员。

但是,这些侍御史经常被皇帝召唤而独立使命,其俸禄可能是六百石,与州部刺史的俸禄一样,或者说,州部刺史就是御史府派驻州部地方的御史。侍御史们受皇帝和御史大夫指令而具体操办对朝廷百官公卿的监察,类似于现今的纪律检查工作。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自己的“中朝”力量,他特别指令御史大夫在侍御史中设置了“绣衣直指”一职官,这个职官因为衣着绣衣和执斧,有奉皇帝之命监察中央和地方职官而先斩后奏的特殊权力,所以又被称之为“绣衣使者”和“执斧使者”。

汉武帝后期,朝廷处理和镇压巫蛊之乱,主要就是由这些“绣衣使者”直接受皇帝之命而执法,后由于发生了绣衣使者江充陷害太子刘据的祸乱,在造成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巫蛊祸乱”事件之后,这个侍御史中的“绣衣使者”职不再常设。御史大夫和其御史府,与朝廷的最高司法机构的廷尉,没有任何隶属关系。廷尉主管全国司法和公安,御史大夫则主管对百官的监察,所以,廷尉也在御史大夫监察范围之内。西汉时代,御史大夫和其御史府职官干预廷尉司法的情况,十分常见。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