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03日 19.5°C-21.7°C
澳元 : 人民币=4.67
布里斯班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中山大学副教授费晟:澳大利亚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2017-01-26 来源: 澎湃新闻网(上海)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中国正在成长为一个世界大国,很多人有强烈了解这个世界的愿望。但大多数时候,大家的目光都盯在美国俄罗斯这些大国身上,不仅对小国不屑一顾,甚至对一些中等强国和地区强国也不太关注,比如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等。其实,它们中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国力的实际水平。比如过去很多年,中国一直说要学习新加坡,最近中新关系的波折也引发了很大的关注,其实新加坡的人口也不过500万,也就是中国一线城市一个区的人口。

中山大学副教授费晟:澳大利亚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 1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

澳大利亚人居环境优越,在全球十大宜居城市中它占了4个;同时它也是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全球第12大经济体、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多种矿产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国家。很多中国人将澳大利亚看成是进行投资、移民、接受教育时的首选目的地国家。

这两年,不断有中国买家刷新澳大利亚房地产成交记录,澳大利亚2012年推出“重大投资者签证”(SIV)制度,超过90%的申请者都来自中国。对中国学生来说,澳大利亚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留学目的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澳大利亚2300万人口中,华人有80万-100万人,其有60万-70万生活在悉尼、墨尔本这两个城市,所以这两个城市没有唐人街的概念,全城差不多都是唐人街,在这里不仅可以用普通话交流,在特定的区域,讲中国方言比如上海话也是没问题的。

那么,在两国民间联系如此紧密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作为美国的盟友,澳大利亚到底是反华还是亲华?在全球民粹浪潮风起云涌的当下,中国人在澳大利亚的处境如何?下面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费晟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的回答。

中山大学副教授费晟:澳大利亚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 2
昔日淘金华人

澳大利亚人的世界观

要了解澳大利亚,首先得意识到,它是一个和中国很不一样的国家,或者说国情差别极大。现在国内很多年轻人也过圣诞节,我们对圣诞节的印象是大雪纷飞,但澳大利亚在南半球,圣诞节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气温能达到45摄氏度,如果你愿意在这一天装扮成圣诞老人,可能得到6倍工资。澳大利亚没有“White Christmas”(白色圣诞)的概念,这就是地理因素导致文化氛围都不同。

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仅有的独占一整块大陆的国家,四面都被大海包围着,天然和其他国家隔离开来。澳大利亚陆地面积768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300万,除了少数几个城市,大部分地方人烟稀少,像澳大利亚中部沙漠里的小镇,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人造访。

与世隔绝加上地广人稀,使得澳大利亚社会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孤立感。另外,澳大利亚在地理位置上相对离亚洲很近,但它的文化传统却是西方式的,这种分裂也强化了它被他者包围的紧张感。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也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国家。和许多国家一样,它也试图将自己想像成世界的中心,或者至少地位是相对高端的。你到澳大利亚的书店,可以看到有一种世界地图,叫“The World Up Side Down”,和我们通常看到的很不一样,是南北极对调的,澳大利亚在最上面最中心的位置。

以上种种,决定了澳大利亚是一个自卑与自信并存、骨子里又缺乏安全感的国家。

澳大利亚外交的三次转变

自建国以来,澳大利亚外交经历了三次转变。1901年之前是没有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当时英国在这块土地上建立的六个殖民地合并之后独立,作为英联邦一份子的澳大利亚联邦才诞生了。到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澳大利亚才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内政外交自主权。1986年,英国议会通过《与澳大利亚关系法》,澳大利亚才获得完全的立法权和司法终审权。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

正是这样的历史渊源,使得澳大利亚在成立之初的很长时间里,在外交国防上一直依赖英国,所以英国卷入的战争,澳大利亚都参加了,而且往往干的都是脏活累活,比如进攻的时候打头阵,或者去挖坑道,得到欧洲大国的认可度却不高。澳大利亚就一直在思考:除了传统习惯,我跟着英国到底能得到什么?就在这时,一个更强大的国家出现了,那就是美国。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澳大利亚遭到了日军百次以上的轰炸。时任美军远东地区总司令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1964)在澳大利亚建立了西南太平洋战区,统筹组织反击日本的战斗。从国防安全上看,澳大利亚已经舍弃英国,而完全投向美国。战后,伴随着英国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澳大利亚顺理成章地成了美国冷战同盟体系的一员。1951年《澳美新同盟》正式建立,这是第一次大转变。

到了1980年代初,澳大利亚内部经历了自由民权运动,外部经历了中美关系改善和中澳建交,结果是澳大利亚土著和少数族裔的地位开始上升,同时澳大利亚对亚洲的政治敏感度降低了,很多人开始认为澳大利亚应该更亲近亚洲。这二次转变大概就从1983年开始,工党政府逐渐实行“脱欧入亚”的政策,这刚好赶上中国改革开放,澳大利亚很快和中国亲近起来。澳洲总理惠特拉姆(Edward Gough Whitlam,1916—2014)访华时的贴身翻译和秘书说,当时澳大利亚一个没有挑明的想法是觉得自己是这一地区最有钱和最发达的国家,如果融入亚洲,可能就能当亚洲的领导者,包括1988年倡议建立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但越到后来,澳大利亚越发现情况不对劲,自己的发言权是越来越小了,中国的发言权则越来越大,它觉得再这么玩下去就只能做跟班了。(惠特拉姆于1972年12月至1975年11月担任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就任总理后的1972年12月21日,中国与澳大利亚建交;1973年10月,惠特拉姆访问中国。——编注)

大概到1996年,自由党政府上台以后对亚洲的战略开始变得保守,很多人称之为双轨制,那就是经济上继续绑定东亚和中国,但是国家安全、政治以及文化上则重新强化所谓的西方传统和美国同盟。这一政策到今天都没有根本性变化。这个算是第三次转变。

中山大学副教授费晟:澳大利亚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 3
基德曼农场收购案中,澳大利亚方面以国防安全为由拒绝了国外买家

中国对澳大利亚意味着什么

中国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并将之视为理所当然,这没问题。不过有时可能意识不到,这个世界上很多国家,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根本没法做到完全独立自主,而只能处在大国的保护伞下。这是“恩主—扈从”模式。

澳大利亚就是这样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768万平方公里,军队只有83000人,很多地方根本没有人驻守,所以要靠美国来提供军事保护。澳大利亚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某些领域,它跟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是差不多的。大家可以想一想,澳大利亚卖到中国的东西都有什么?奶粉、羊毛、牛肉、铁矿石,无非就是这些,都是一些原材料和农产品,你想不起来澳大利亚有什么民用电器品牌和高科技产品。军事上的不足和产业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它在国家安全上独立自主根本不可能,澳大利亚外交史就是找一个大靠山的历史。在这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降,美国的确提供了一个很坚实稳定的依靠,不仅是军事上的,也包括经济上、文化上和心理上的。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人口少,国内市场狭小,必须要开拓国际市场。这个也是它立国以来从来没有动摇的国策。澳大利亚的外交部和商贸部经常是合并在一起的,推动国际自由贸易,是它经济发展的基石之一。这几十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超级大市场,和澳大利亚经济产业的互补性又很强,所以澳大利亚要在经济上牢牢抓住中国。这样做的好处是,澳大利亚经济已经连续25年正增长,这在西方国家里很罕见。按照澳方的一些统计,澳大利亚每出口10元的东西,有4元可能跟中国市场有关系。2015年中澳自由贸易协议生效后,两国的经贸关系就更密切了,现在你在国内超市很容易看到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而且价格也不贵。另外,比如全世界不管什么牌子的奶粉,它的奶源地大多是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配方奶粉,对中国的年轻妈妈们很重要。

目前中国已是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目的地、第一大旅游收入来源国、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中澳贸易额从84.5亿美元增长到883.26亿美元,暴增9倍。十年间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逆差扩大,增长了21.25倍,达到了338.85亿美元。2010年,悉尼机场的广告牌上基本是三星、汇丰银行的广告,这两年变成华为的了。中国对澳大利亚经济的影响力就大到了这种程度。一些澳大利亚人就开始有不安全感,因为外贸发展当然是好事,但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否明智?然而担心归担心,几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和中国的关系对澳大利亚至关重要。

首先,地理位置是无法改变的,一个国家没法选择自己的邻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地理上的接近决定了澳大利亚无法隔绝来自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崛起和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更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且就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态度上看,现在中国比美国积极多了。澳大利亚无法回避这些,只能面对。特朗普的上台更是给澳美关系蒙上了阴影,澳大利亚对特朗普究竟会提什么要求,也没有把握。鉴于中国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很多澳大利亚人也不主张和中国搞坏关系;还有些人则从理想化的国际观出发,认为澳大利亚就应该独立自主,尤其是外交上,不要绑定美国,不要义无反顾走得那么近。这种观点,我们听了可能很开心,但实际上,要注意,这类人主张脱离美国,不等于是要亲近中国。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澳大利亚即便对美国有怨言,迄今为止美国提供的安全保护对澳大利亚来说仍是不可替代的,要求澳大利亚完全脱离美国的怀抱并不现实。曾经有中国同学问澳大利亚的教授:为什么在中美有矛盾的时候,澳大利亚很多时候默不作声,不肯出面支持中国,甚至跟美国一唱一和?教授回答说: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军事同盟的含义?通俗的讲就是你打人,我在不问为什么的前提下就要跟着你一起打;我如果在你打人的时候没有出手帮你,已经算是背叛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成立的,但澳美同盟关系是二战中就建立的,后来成为一种法律约束。在中美有矛盾时,澳大利亚假装听不见,其实就已经是给中国很大的面子了。换句话说,如果澳大利亚停止和美国的军事同盟,那么中国能否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说白了,中国愿不愿意在必要的时候为保护澳大利亚人去送死?

这个教授的意见,提醒我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军事同盟是很严肃、很重大的承诺,对盟主来说不仅意味着一呼百应、很威风,更意味着承担义务和做出牺牲。澳大利亚现在害怕的恰恰是,美国要是不管它了,怎么办?所以在南海这个事情上,澳大利亚很积极,虽然跟它没有太多直接利害关系,但是把事情搞大,美国就不好抽身,就把美国拖在身边了。所以我一直说,不要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美国单方面的煽风点火上。

中国投资获得的不仅是掌声

应该说,经贸关系是中澳关系的基石。但很多在澳大利亚的中国人,赚的其实还是中国人自己的钱。有的人甚至把国内的奶粉运到澳大利亚,在当地物流转一圈之后再以澳大利亚奶粉的名义,加几倍的钱卖回国内,中澳贸易造福的显然不只是澳大利亚人。

另外,这几年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项目,国企主导的非常扎眼,投资量很大而且常常涉及到土地产权,澳大利亚对此有一种政治上的担心。不光是政府对这样的投资敏感,许多中小企业主其实也不欢迎大额的中国投资,因为那多是祖传的产业,不光是能挣钱的问题。澳大利亚的一个作坊式的奶粉企业主表示,他根本就不欢迎中国的资本。为什么呢?他说我的企业虽然小,但它是属于我的,我可以做主。现在一个外资,一下子要注资5000万,持股占大头,规模是扩大了,可这个企业还是我的吗?企业管理方面的规则和人事权又听谁的?

实际上,5000万的投资对中国的很多国企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钱,人家都已经如此忌惮。为了保护本国的中小企业,澳大利亚现在对来自中国的投资设了监管限额,私企超过10亿的需要单独审批,国企的不能超过2.52亿。人家很清楚,以中国资本今天的能力,把半个澳大利亚买下来都不是问题。

基德曼农场收购案中,澳大利亚方面以国防安全为由拒绝了国外买家

这两年引发关注比较多的一个案例是中资对澳大利亚基德曼农场的收购案。2015年,澳大利亚畜牧业巨擘基德曼(Kidman)家族为分散投资,决定拍卖多个大型牧场,总面积达10.1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91个香港,多家中国企业进行了竞投,在交易达成前的一刻被澳大利亚国防部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掉了。表面的理由是一些牧场接近军事基地,实则是交易的面积太大,人家有点接受不了。此外,2015年中国岚桥集团获得澳大利亚北部重要港口达尔文港99年经营权。达尔文港是澳大利亚北领地(Northern Territory)的首府,出口占北领地的68%,进口占80%,美国在这里还有澳大利亚唯一的军事基地。收购案是在北领地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结果引发包括英国、美国及澳大利亚国内舆论的密切关注和担忧。 

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可以说买卖是市场行为,你情我愿,对大家都好,没理由反对啊。但现实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一方面方便了人家,一方面也吓到了人家。不管你的动机如何,你的体量这么大,本身就容易让人疑虑和害怕,再加上一些企业财大气粗,有钱任性,就让事情变得更棘手。这里且不谈一些澳大利亚华人以中介身份坑害中国投资者的问题,给当地社会造成的影响也很恶劣,很毁华人的形象。

中国人在澳大利亚

华人真正成批抵达澳大利亚,最早是在1853年左右。来源地是广东江门的几个县,当时过去主要是为了淘金挖矿,至少过去4万人。1901年澳大利亚建国的时候,颁布了禁止中国人移民的条例,甚至因为日本人和中国人不易分辨,干脆规定亚裔都不能进来,引起了日本的强烈抗议。这就是所谓的“白澳政策”。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1973年才被废除,之后开始有了港台地区的移民,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吸收了一些印度支那逃出来的华人船民。到2000年之后,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大陆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开始涌入,这些人的谋生能力很强,加上人数众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有些人的行为令人侧目,也引发了很多的议论和不满。

昔日淘金华人

和很多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澳大利亚的劳工阶层力量向来是很强大的。澳大利亚没有贵族传统,城市中产阶级形成的也比较晚。近现代它最早的外来人口是英国流放到这里的犯人,后来陆续来的也大多是矿工或产业工人,没有那么高大上,所以澳大利亚一直是一个很强调平等和社会福利的国家。从传统社会文化上看,它比较排外,害怕外来移民分走自己的福利或加重自己的福利开支。新大陆建立的欧洲移民国家都有类似的现象。

1973年之前,澳大利亚的排华和当前澳大利亚社会对华人移民的不满,其实有相通的地方,除了西方中心论传统带来的优越感,就是华人的竞争力太强,影响到了当地劳工的生计,加上生活习惯的不同也造成一些文化冲突。早年华人劳工在澳大利亚的职业和穷苦欧洲移民的工作差不多,但他们为了生计,愿意接受比白人低很多的薪水和工作条件,这拉低了当地劳工的普遍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当时华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让当地人也很难接受,比如聚众赌博、抽大烟;还有,华人什么都敢吃,抓鹦鹉煲汤导致某些地区鹦鹉一度绝迹,甚至在麻风病疫区抓老鼠吃。这可能跟华南文化特色有关,其实在国内也未必多见,但的确有记载说,那些举动引发了对中国人的一些费解和恐慌。

最近几年,澳大利亚当地社会福利水平是有所下降的,在中国人大量到来的时候,一些人觉得这与华人有关,这是一种偏见。但澳大利亚社会福利下降的时候,移民很容易被当做替罪羊。大概2010年的时候,澳大利亚政府给新生儿的福利补贴时6600澳元左右,被称为“奶粉补贴”,但到现在已经降到不到2000澳元。

还有买房的问题。其实在澳大利亚买房最多的是英国人,但一来英国人看起来更接近当地白人,而中国人长得就不同,所以大家感觉好像都是中国人在买房子;二来中国人买房很多时候是大手笔,很破烂的房子,中国人出价也很高,多次刷新了当地房地产的成交记录。还有些时候,华人买家不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买下老房子后推倒重建,引发了很多纠纷。对北上广的很多移民来说,国内房子可以卖个畸高的价格,而澳大利亚很多区域,房屋条件好于国内但售价低,因此出了当地人眼中的非理性价格,自己还觉得占了便宜。这种情况很多,也不知道该怪国内房子贵,还是怪当地人没见过世面。

在全球民粹主义上升的背景下,澳大利亚这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排外的言论,目前主要还是针对穆斯林的。而华人的一贯做派是各扫门前雪,不管别人的麻烦。这是一种很短视的想法。都是澳大利亚的少数族裔,只要是反多元文化的,哪怕现在还没有反对到华人头上,你也要反对,因为这个趋势如果不加阻止的话,总有一天会轮到你。

还有一个问题:这两年有不少中国学生到澳大利亚去读书,很多人读的无非是金融、市场营销、会计、计算机这些实用性的学科,从学生到教师可能都是中国人,大家用蹩脚的英文进行交流,下了课就钻到中国人圈子里不出来。这样在国外待了几年,最大的收获可能是中文水平变好了,因为天天跟中国留学生混,学到了一些地方口音而已。还有些中国留学生,为了轻松凑够学分,选修中国语言基础课程,令人不耻。这跟很多人在国内养成的习惯有关,那就是不求学识,只求技术,不在意过程,只看重结果。对大学的期待就跟对蓝翔技校一样,不愿意尊重优秀的大学从本质上应该是一个探求艰深理论的地方。

中山大学副教授费晟:澳大利亚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 4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费晟建议,如果不完全是为了移民的目的,去澳大利亚应该学习人家真正有特色的东西,学习一些在国内学不到的东西,了解人家的人文艺术。做一个移民,学这些也能尽快融入当地社会。这才是一个富裕起来的家庭真正该追求的事情。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