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示威抗议不应成瘾 香港亟需修复伤痕(组图)
在经历多次大规模游行和集会抗议后,香港全城已然被修订《逃犯条例》的争吵点燃。眼下,虽然港府已经不设工作时限地停止修例工作,特首林郑月娥也已向市民道歉,但一些反对派和青年学生依然接二连三地上演示威抗议,得理不饶人地提出了多项中央和港府都无法接受的要求,街头的持续混乱和社会的喧嚣撕裂,已让这场本该平息了的抗争,正在偏离理性轨道,影响到香港的正常社会秩序和市民生活。
示威抗议不应成瘾
过去几周里,抗议者频繁涌上香港街头,他们占据城市心脏地带的主要道路;冲击立法会及政府的大楼安保;包围政府多处办公大厅,导致一些面向公众的服务被迫中断;围堵警察总部,在网络曝光大批警员的隐私信息;一些激进示威者还在街头发起武力挑战,打砸破坏临街建筑和基础设施。
在这些充满危险并加剧社会混乱的行动中,一些激进青年充当了先锋,他们的愤怒焦点仅数日之内便不停转换,从最初竭力阻挠引渡法律《逃犯条例》得到修订,到对执意修例的林郑月娥及一众官员全面讨伐,再到把矛头指向对暴力示威者使用催泪瓦斯和橡皮子弹的警方,直至如今,街头的抗议队伍中,甚至零星地出现了要求香港从中国独立出去的分裂声音。
这种盲目且早已背离了行动初衷的破坏举动,正在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事实上,在林郑月娥宣布无限期暂缓修例的决定后,示威者们的后续行为,就已经因给市民生活造成扰乱而开始起反作用。近期,示威者们一些阻挠公共秩序的行为,不止一次引发了公众批评,不少港人透过媒体采访,表达了因受到这些“不合作运动”的干扰而无法使用政府服务及失去商业便利的抱怨。
这种民情变化的迹象,意味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港人,即便是原来支持反修例的人,也开始觉得这些行为有点过头了。这种情况在2014年的占中抗议活动期间已发生过,那次抗议活动使香港的部分商业区瘫痪了79天,此后引发了一些港人对此类行为的厌倦。大多数抗议者没有意识到,市民要靠工作赚钱养家,城市经济发展更要靠大小企业平稳运转,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人会愿意香港陷入这种持续纷乱的,而这些越发激进的抗议活动,若不懂得适可而止,最终只可能会招致香港社会大范围的反感。
香港近期所出现的各式抗议举动,其最初动机,无外乎都是为了要求《逃犯条例》修订马上停止。而事实上,目前港府已经顺应民意,实质上叫停了这一法案的所有推进工作,包括特首在内的多位官员也为此前疏视了民间诉求而连番道歉。但目前为止,一些香港反对派人士及示威者似乎仍不满足于此前游行取得的成果,自以为在是次与港府的抗争中获得了久违的胜利,便以得理不饶人的架势,进一步地提出更多不切实际的无理、无关诉求,已上了沉迷街头游行抗议的瘾。
“国际求援”更为不妥
在当下余波不绝的后“反修例”阶段抗议中,一些示威者甚至把目光投向了远在日本大阪举行的G20峰会,寄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向港府和北京施压。例如,此前已有数百名抗议者在各外国政府驻香港领事馆前举行示威,并向使馆逐一递交请愿信;泛民组织民间人权阵线近日亦号召过相关集会,希望利用国际压力向林郑月娥施以“重击”;此外,所在组织已被取缔的港独名人陈浩天,近期亦在网络招募成员前往大阪,参与由“自由印太联盟”(FIPA)主办的示威活动。
抗议者把G20峰会视为向港府及北京施压的一个新途径,在他们看来,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关注,可能会是迫使港府及北京做出更多额外让步的外部筹码。但若以为华盛顿乃至特朗普(Donald Trump)会为了香港问题而向北京施压,则恐怕是对中美关系的严重认知欠缺,也不了解国人对“挟洋自重”的极度厌恶。
事实上,过去一年以来,中美之间爆发的这场贸易战和科技战,已令两国关系出现了严重的历史倒退。如今,为了有助G20峰会与习近平的谈判取得积极成果,特朗普先前就已经暂停了对台军售,还在公开回应香港修例问题时故意语态温和,这一切举动,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刺激北京、避免激化矛盾,是出于服务谈判策略的考量。至于香港自掀起修例争议以来,美国政客们那些不痛不痒的关切发声,甚至是欲说还休地要求重新审视《美港关系法》,又有多少人会相信,它不是借用香港来向中国讨价还价呢?
国际政治素来以国家实力为基础,以讲求国家利益为上,美国的外交原则只是遵从自身利益行事,人权自由等常挂政客嘴边的外交辞令,反而是口惠而实不至。在这种现实政治下,香港亦不会是例外,美国乃至西方的“关注”,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中,借势谋取政治外交利益。一些反对派和青年学生若对之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未免才是真的幼稚,而要是在这般想法上,更进一步付诸“求援”行动,最终便只会给北京在关乎举国命运的贸易战博弈中徒添不稳定因素,伤害国家利益,如此“损己利他”的做法,对香港又怎会有好处?
“国际求援”的行为可谓纯属胡闹,是少数示威者全然没能思考政治效益及代价后的幼稚之举。众所周知,中央对国家安全、外国干预等问题极为警惕,香港近期的内部冲突,主要是因为对内地制度和司法的不信任,引燃了民间对港府执意修例的反弹,外国介入似有若无、“颜色革命”更属荒唐,但假如这次运动的余波持续不断扩散到国际外交场合,假如国际社会就这一问题继续指指点点,到头来也只会加深中央对此问题的警惕,增加对外国势力介入香港事务的忧虑和反制,相信这亦非香港想见。故而,与其枉顾外交政治的残酷现实,天真地幻想借助外力解决香港问题,沦为别国对华攻讦的筹码,香港社会倒不如反求诸己,自主处理好内部矛盾,才是正解。
香港亟需修复撕裂
实际上,在港府无限期暂缓修例、大众收获了想要的抗议结果后,后续一切刻意维系的抗议活动都是无用的,是无法实现其诉求的,且它们即刻就已显现出了号召力下降的特征。港人虽然对管治团队还有情绪,但在港府做出让步和道歉后,也已经不再愿意为这类偏离了当初诉求又根本无法获得积极回应的行动走出家门,大家也不想看到再有暴力冲突发生。对市民来说,工作和生活为大,没有人愿意生活常态被持久打乱,大家已经对无休无止的抗议感到疲倦及厌烦,更遑论一些过激行为还违背了香港引以为傲的法治精神。
这已等同是对当下香港的一些街头政治怪象亮起了警告的红灯,使得原本获得市民广泛同情的抗议行为正逐渐变味。必须认识到,固执坚持那些明知道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求,在街头没完没了的折腾,到最后不仅会造成民意逆反,还会让香港越来越输。
今次修例事件引发的冲突不仅撕裂了香港,因而需要尽快修复,使得社会恢复常态;还经由媒体广泛报道引发了国际普遍关注,重挫了香港的城市形象和国际地位,所以香港现在需要的,无疑是尽快修复形象,让城市尽快重新回到发展轨道。在这场风波之后,港府要反思并重建管治认受性;反对派要反思市民真正所需;朝野应重回商议良性轨道;各界应重塑对待争议问题的共识并继续聚焦与积极推动公平正义的经济民生建设……对香港来说,这是以后必须面对且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