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冲击立法会 “愤怒”的香港已展露“病态”(图)
回望香港回归至今二十二年的起起伏伏,香江两岸的故事不禁令人唏嘘。在这短短的二十二年间,香港经历了占领中环、占领立法会,到大面积游行,雨伞运动,从奶粉限购,到鄙视大陆游客,从嘲笑大陆再到纷纷前往大陆淘金,直至最近因《逃犯条例》而引发一系列的抗议活动,恰逢此时,香港的一些反对派人士一直鼓吹民主,甚至部分民众开始追忆和怀念当时英国的统治。
坦率的说,当时英国政府在香港治理上有一定的客观性贡献。但是回顾历史,其客观性贡献远不至于让部分人士追忆甚至怀念英国主政香港的时期。
问题在于,英国统治下的香港会比今天中国政府治下的香港更加民主吗?
在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中的最后一章节,对香港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在实践中,总督对香港的统治是相当宽松的,他不干预小区的事务,对传统风俗、宗教活动、社会习俗相当尊重。总督的职责是维持高效率的管治、法律制度、司法独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公民权利,以及公平和合理的竞争精神。这是一种仁政的殖民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根据书中的描述不难看出,英国对于殖民地--香港的治理属于一种仁政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让当时的香港人获得了一种满足感,一种已经“步入现代化”的错觉。毕竟,“殖民”本身就带有的“屠杀、血腥、暴力、剥削”在当时香港似乎已经被“仁政”所取代。那时的香港让短暂的兴奋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寄人篱下”,一味地沉浸在一种虚妄的满足中。
可即便如此,在英国统治时期,香港人在政治上并没有很大的进步。那是的香港凭借有利的制度,政策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正在努力实现经济的腾飞。当时香港人的状态,正如书中说描述的那样:“从香港人自身方面看,他们不曾有过民主诉求,对自己主要致力于追求经济成功、过着”世界公民“式的生活感到满意。中国人的生意头脑和英国人的娴熟治理相得益彰,将香港造就成亚太地区和东南亚主要金融和经营管理中心。这里的人们过着富裕的生活,享受着言论、集会和宗教信仰的自由,与大多数文明社会没甚么区别。”
经济上的成功,物质上的风雨,社会的相对稳定,让当时的香港人在政治上没有追求,无暇去计较“民主”,更不会去抨击政府的过失,以上种种促使他们对当时的政治是高度认可的。
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大陆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格局,香港享受的时代红利逐渐消失殆尽,属于香港的黄金时代戛然而止,弹丸之地的香港不再受到时代的眷顾。
由于经济发展的停滞,香港社会开始出现各种检讨政府的声音,部分民众对政治越来越苛求。“政治”以及“民主”成为了民众发泄对社会不满的对象,成为宣泄情绪的借口。现在,那些追求“民主”的年轻人,那些怀念港英政府时期的民众,抨击当前香港政治制度,自由民主受制于中国大陆,并信誓旦旦宣称香港依然丧失了自主权。可谁还记得,在政治上,英国从来没有将民主制度赋予香港。现在香港所拥有的民主制度,是中国政府赋予的。
可悲的是,对重回英国统治的无限幻想,对一国两制的咬牙切齿,成了当下香港的一种病态存在。